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长两短

三长两短

指意外的事故,通常指死亡。明代范文若《鸳鸯棒.恚剔》:“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


并列 发生意外灾祸或事故,大多指死亡。《醒世恒言》卷8:“倘有~,你取出这道袍穿了,竟自走回,那个扯得住你。”巴金《春》13:“万一海儿有个~,那我也活不下去了。”△贬义。用于预料有不幸事发生。→一差二错 飞来横祸。也作“三长二短”、“三长四短①”。


三长两短”在人们心目中指的是意外灾祸,常常是遇难、死亡的隐语、讳词。

为什么死亡与 “三长两短”有关呢?

原来,旧时是棺葬,而棺材 [谐音 “财”,人死后去阴间做官( 棺) 发财 ( 材) ] 是由六块木材做成的,长方形,上下左右长,两头短。上面棺盖为天,下面棺底为地,左右两边为日、月; 前后两头称为彩头 ( 头) 、彩尾 ( 脚) 。这些是以往的一种俗语。因棺盖是最后才盖上的,所以棺材构成的木块便是三块长的、两块短的,因而谓之 “三长两短”。此语便成为 “死”的一种别称、讳语,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口语中常说 “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意即万一遭到不测而身亡……

关于 “三长两短”有个有趣的故事:

苏轼被贬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有次朝廷命官来视察,苏轼及其几个学生陪同游赤壁。命官想为难苏轼,出了个联语让他的学生对: 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命官问这个学生不知道,连连摇手,问那个也是一样。命官不由大笑,心想: “学生如此,老师也不会高明到哪里去。名师出高徒嘛! ”苏轼也大笑起来,命官不解,问苏轼为何大笑。苏轼笑道: “大人,你还不明白吗? 我的几个学生都已对出来了。你说的是 ‘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我的学生们对的是 ‘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啊,哈哈! ”命官窘迫得无言以对了。


【词语三长两短】  成语:三长两短汉语词典:三长两短

猜你喜欢

  • 孟嘉才

    源见“孟嘉落帽”。指敏捷卓越的文才。唐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诗:“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 一柱擎天

    源见“擎天柱”。比喻能独力担当天下重任。《唐大诏令集.中和三年赐陈敬瑄铁券文》:“卿五山镇地,一柱擎天,气压乾坤,量含宇宙。”亦指山势雄拔。《宋史.刘永年传》:“〔生四岁〕仁宗使赋《小山诗》,有‘一柱

  • 索米金门

    同“索米长安”。清尤侗《十二时.观猎》词:“索米金门,摊书玉局,见猎空欢喜。”

  • 折蒲

    《晋书.王育传》:“王育字伯春,京兆人也。少孤贫,为人傭牧羊,每过小学,必歔欷(音xūxī,亦作欷歔,叹气;抽噎声)流涕。时有暇,即折蒲学书,忘而失羊,为羊主所责,育将鬻(音yù,卖)己以偿之。同郡许

  • 率尔人

    《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 鱼游沸釜

    同“鱼游沸鼎”。清 南荃外史《叹老》:“傀儡儿一场热闹,依旧的鱼游沸釜,燕处危巢。”【词语鱼游沸釜】  成语:鱼游沸釜汉语大词典:鱼游沸釜

  • 山阴帖

    源见“换鹅书”。指王羲之写的《黄庭经》。元于立《寄卢益修》诗:“剡水舟回应载雪,山阴帖在可笼鹅。”

  • 覆折

    同“覆公折足”。《后汉书.李固等传论》:“李固据位持重,以争大义,确乎而不可夺。岂不知守节之触祸,耻夫覆折之伤任也。”【词语覆折】   汉语大词典:覆折

  • 枕戈泣血

    《宋书.桂阳王传》:“乐毅归赵,不忍谋燕;况孤子礼则君臣,恩犹父子者乎。所以枕戈泣血,祇以兄弟之仇尔。”枕戈:头枕兵器。泣血:哭得眼里流出血来。形容极度哀伤,枕戈而泣,眼中流血。后因以“枕戈泣血”为时

  • 叱驭

    《汉书.王尊传》:“(王尊)迁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至邛崃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古称己身为父母的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耶?比其驭曰: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