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绝如线

不绝如线

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荀子.强国》:“今巨楚县吾前,大燕鰌吾后,劲魏钩吾右,西壤之不绝若绳。”

不绝如线,极言局势之危急。

淮南子.要略训》:“齐桓公之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国,中国之不绝如线。”

后又以之形容子孙衰落,后继乏人。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三十《寄许京兆孟容书》:“茕茕孤立,未有子息。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


述补 ①形容局势危急,像就要断掉的线一样。《清史稿·礼志三》:“洎朱温以下,或起寇窃,或为叛臣,五十余年,国统~。”△多用于情势方面。②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清·戴名世《〈困学集〉自序》:“自孟轲氏而后,学者~,迨宋兴而诸儒继起,不可谓盛者欤!”△多用于后继者方面。③形容声音或思绪微弱。冰心《〈寄小读者〉四版自序》:“年来笔下销沉多了。然而我觉得那抒写的情绪,总是~,乙乙欲抽。”△多用于情状方面。


【词语不绝如线】  成语:不绝如线汉语词典:不绝如线

猜你喜欢

  • 望白衣

    源见“白衣送酒”。指盼望有人送酒来。宋杨万里《重九日雨仍菊花未开用辘轳体》诗:“闭门幸免吹乌帽,有酒何须望白衣。”

  • 道边苦李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后以“道边苦李”喻无用之物,弃置之才。宋

  • 朽木之才

    源见“朽木不可雕”。指不堪造就的无用之材。元无名氏《认金梳》三折:“量你何足道哉,斗筲之器,粪土之墙,朽木之才,精狗儿之人。”偏正 像腐烂木头一样的才能。比喻人不堪造就或没有才能。元·无名氏《认金梳》

  • 黄标

    《南史.梁临川靖惠王宏传》:“宏性爱钱,百万一聚,黄榜标之,千万一库,悬一紫标,如此三十余间。”后以“黄标”借指钱财。清黄遵宪《香港感怀》诗之五:“黄标千万积,翻讶屋沈沈。”【词语黄标】   汉语大词

  • 三不朽

    旧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三项不朽之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主谓 不朽,永不磨灭。立德、立功、立言是永恒的事业。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先声后实

    《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后因以“先声后实”谓声威在前,武力在后。《三国志.刘晔传》:“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兵贵先声后实,今谅祚势

  • 一念之差

    意指最初一念的错误而导致无穷的后患。宋代朱熹《楚辞后语.鸿鹄歌题辞》:“一念之差,基怨造祸,以至于此,固无两全之理矣。”偏正 念,念头,想法;差,错误。一个念头的差错。《警世通言》卷35:“那些个男欢

  • 一裘三十年

    源见“晏子裘”。誉称节俭。唐高蟾《道中有感》诗:“一醉六十日,一裘三十年。”

  • 问周鼎

    同“问鼎”。清黄遵宪《述怀再呈霭人》诗:“今年问周鼎,明年索赵璧。”陈毅《赣南游击词》:“强寇北国问周鼎,大军西去渡金沙,抗日要开花。”

  • 书葵

    《艺文类聚》卷八十二引《博物志》:“北齐彭城王攸在郡,王氏种葵三亩,被人盗之。王密令书葵叶,明旦市看之,遂得偷者。”《佩文韵府》卷四‘种葵’下引《北齐书》作“明旦入市看之”。葵,这里指的是冬葵。冬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