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贪为宝

不贪为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春秋时宋国正卿子罕不肯接受别人献的玉,他说自己以不贪为宝。后因以比喻不贪受财宝作风清廉。

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宋人献玉,不贪为宝;伯成子高,守仁为富。”《隋书.韦世康传》:“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


【典源】《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今译】 宋国有人得到美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我拿给玉匠看过,玉匠认为是宝物,才敢进献给您。”子罕说:“我以不贪婪为宝,你以美玉为宝,如你把美玉给我,我们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清廉不贪,操守高尚。

【典形】 不贪、不贪宝、不贪为宝、不贪为我宝。

【示例】

〔不贪〕 唐·杜甫《题张氏隐居》:“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不贪宝〕 宋·苏轼《王晋卿示诗欲夺海石》:“守子不贪宝,完我无瑕玉。”

〔不贪为宝〕 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宋人献玉,不贪为宝,伯成子高,守仁为富。”


【词语不贪为宝】  成语:不贪为宝汉语词典:不贪为宝

猜你喜欢

  • 三千珠履

    《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注:名黄歇,战国楚人,与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名,称为四公子。)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注:音lǚ,缀有明珠的鞋子)以见赵使,赵使大惭。”“三千珠履”

  • 沧洲趣

    源见“沧洲”。指隐居生活的闲适情趣。南朝 齐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唐刘长卿《送郑说之歙州谒薛侍郎》诗:“老得沧洲趣,春伤白首情。”

  • 优师仞墙

    源见“夫子墙”。比喻老师道德学问造诣极高。清李渔《比目鱼.入班》:“遥盼着优师仞墙,比龙门还加向往。”

  • 言有尽而意无穷

    指说话或诗文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语出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音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 嵇康七不堪

    三国 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载:山涛(字巨源)将去选官,议以嵇康自代做选曹郎,康拒绝,说自己“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又纵逸来久,

  • 云台阁

    源见“云台画像”。本指云台,纪念功臣名将之所。借指朝廷。唐李白《书情赠蔡舍人雄》诗:“迹谢云台阁,心随天马辕。”王琦注:“即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之意。”【词语云台阁】   汉语大词典:云台阁

  • 伊戚

    《诗.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后遂以“伊戚”指烦恼,忧患。清冒襄《影梅庵忆语》:“先,吴门有嫟之者,集千人哗劫之,势家复为大言挟诈,又不惜数千金为贿。地方恐贻伊戚,劫出复纳入。”【词语伊

  • 移情

    变易人的情志。旧题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水仙操》:“伯牙学鼓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至于精神寂寞,情志专一,尚未能也。成连云:‘吾师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宿伯牙曰:

  • 治具

    《庄子.天道》:“骤而语刑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后以“治具”指治国措施。唐韩愈《进学解》:“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词语治具】   汉语大词典:治具

  • 子规啼血

    源见“望帝啼鹃”。指杜鹃鸟的哀鸣,用写凄凉、悲苦的气氛。唐李群玉《题二妃庙》诗:“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啼血滴松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