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楹奠
《礼记.檀弓上》:“‘予(孔子)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余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
孔子在临死前七日,曾梦见自己坐于两楹之间受祭奠,自知有生之日不长,因而对生不被任用表现出极大的哀伤。
唐.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诗:“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唐.王起《贡举人谒先师闻雅乐》诗:“两楹凄已合,九仞杳难分。”
《礼记.檀弓上》:“‘予(孔子)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余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
孔子在临死前七日,曾梦见自己坐于两楹之间受祭奠,自知有生之日不长,因而对生不被任用表现出极大的哀伤。
唐.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诗:“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唐.王起《贡举人谒先师闻雅乐》诗:“两楹凄已合,九仞杳难分。”
即改造天地,比喻实行全面改革。为唐朝初年议定音律时大臣们恭维唐高祖李渊的词句。李渊(566-635年),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隋末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又拜太原留守。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晋阳(今
见“半路出家”。明·朱国祯《涌幢小品·俚诗有本》:“茅鹿门先生,文章擅海内,尤工叙事志铭,国朝诸大家皆不及也。晚喜作诗,自称~。”
同“胡床兴”。清吴绮《小重山.游壑庵》词:“鸥鹭莫回踪,胡床清兴剧、与君同。”
同“沧海桑田”。北周庾信《思旧铭》:“海浅蓬莱,鱼鳖与蛟龙共尽。”此指国难。
源见“克绍箕裘”。谓继承先辈之业。宋邓肃《送成彦尉邵武》诗:“一官聊续箕裘绝,登山莫厌芒鞋拙。”
源见“青藜照阁”。谓勤学苦读。明 吾丘瑞《运甓记.剪发延宾》:“朝餐苜蓿,宁甘藿食之贫;夜烛青藜,敢愧熊丸之教。”
源见“陶侃运甓”。谓励志勤力之物。清吴绮《多丽.赠内》词:“碧碗浇愁,红衫揾泪,鹔裘沽酒陶家甓。”
源见“黍离愁”。感叹古今兴亡。宋韩琦《寄题广信君四望亭》诗:“古道入秋漫黍稷,远坡乘晚下牛羊。”王闿运《上征赋》:“访故宋之殿阙兮,宜黍稷之离离。”【词语黍稷】 汉语大词典:黍稷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谓目光敏锐,观察细致,连最微小的东西也能看到。后常用以形容人能洞察事理。孟子在劝告齐宣王推行仁政时举例说,如果有人禀告大王,他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
源见“许由瓢”。指世间烦恼。金元好问《箕山》诗:“尚厌一瓢喧,重负宁所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