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临池学书

临池学书

晋书卫瓘传》附卫恒“四体书势”:“汉兴而有草书……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汉张芝临池练书法,时日既久,洗笔把一池水都染黑了,可见功力之深。后因称学习书法为“临池。”

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素绢充衾裯。”


连动 到池塘边学写字。语出《晋书·卫恒传》:“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池水尽墨。”后因以“临池学书”形容刻苦练习书法。《晋书·王羲之传》:“曾与人书云:‘张芝~,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褒义。用于书法方面。


【典源】 《后汉书· 张奂列传》注引王愔《文志》 曰:“ (张) 芝少持高操,以名臣子勤学……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晋书·卫恒传》 中《四体书势》亦载此事。宋·曾巩《墨池记》:“ (王)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今译】 后汉张芝 (字伯英) 为著名书法家,他年轻时勤学苦练,尤擅草书,家中买来的绢帛,必先用于练字而后再染,他在池边研墨习字,池水都被弄黑。晋代王羲之 (人称王右军) 亦为著名书法家,也曾临池学书,抚州临川城东有一水池,相传即为羲之临池学书之处。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书法精绝;或用以指练习书法。

【典形】 池尽墨、池水含墨、临池,墨成池、墨池、试墨临池、写遍未裁衣、一池墨、洗墨无池、临池尽墨。

【示例】

〔池尽墨〕 唐·张祜《酌房子客郊居》:“近日稍闻池尽墨,他时谁见壁藏书。”

〔池水含墨〕 北周·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五:“池水朝含墨,流萤夜聚书。”

〔临池〕 唐·韩愈《李员外寄纸笔》:“题是临池后,分从起草余。”

〔墨成池〕 宋·陆游《书悲》:“赖有墨成池,淋漓豁胸臆。”

〔墨池〕唐·骆宾王《冬日过故人任处士书斋》:“雪明书帐冷,水净墨池寒。”

〔试墨临池〕 元·张可久《人月圆·会稽怀古》:“试墨临池,荷花十里。清风鉴水,明月天衣。”

〔写遍未裁衣〕 宋·苏辙《次韵刘贡父题文潞公草书》:“应笑学书心力尽,临池写遍未裁衣。”

〔一池墨〕 宋·陆游《东斋杂书》之五:“霏霏半篆香,湛湛一池墨。”


【词语临池学书】  成语:临池学书汉语词典:临池学书

猜你喜欢

  • 鹏抟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tuán,环绕,盘旋。扶摇,旋风),去以六月息(大风)者也。”《庄子》喻言故事中说,每年六月北海起大风时,鹏鸟就飞往南海。它双翅

  • 女娲炼五色

    同“女娲补天”。元朱德润《石氏瞻山图》诗:“女娲炼五色,大磈补不牢。”

  • 鸣琴讼阁

    源见“鸣琴化治”。称美县令善理政事,从容而治。清方文《从兄浣叟令昌化又摄临安将迁余杭赋此赠之》之三:“鸣琴讼阁水潺潺,便摄邻封亦自闲。”

  • 涸辙之枯

    同“涸辙之鲋”。《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但愿捐斗水而活涸辙之枯。”见“涸辙之鲋”。《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新正在尔,妻子饥寒,囊乏一钱,瓶无储粟。向者银两,今不敢求,但愿捐斗水而活~,下壶飧而

  • 恭己正南面而已

    南面: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故称居帝位为“南面”。 恭敬端正地坐在王位上罢了。 形容古代帝王无为而治。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 三移教子

    源见“孟母择邻”。谓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子女。元关汉卿《蝴蝶梦》一折:“为甚我教你看诗书、习经史?俺待学孟母三移教子。”

  • 打如愿

    源见“打灰堆”。谓祈福致富。宋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打灰堆》诗:“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老媪当前再三祝,只要我家长富足。”【词语打如愿】   汉语大词典:打如愿

  • 唯阿

    《老子》:“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阿皆应诺声。后因以“唯阿”喻差别极小。《宋书.蔡兴宗传》:“率卫相去,唯阿之间。”唐刘禹锡《送鸿举师游江西诗引》:“视予之仕,昔与今乃唯阿之差耳。”【词语唯阿】 

  • 误读兵书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楚.项梁希望项籍刻苦学习

  • 德音莫违

    指夫妻之间,不相违背。《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德音:这里兼指道义和恩意。莫违:前后不要相反。主谓 别人的好话不能不听。语出《诗经·国风·邶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全唐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