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

原意为因生活舒适而忘了故国的蜀地,后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刘禅(207-271年)字公嗣,小字阿斗,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刘备之子。初由诸葛亮辅政,诸葛亮死后,信任宦官黄皓,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进迫成都,出降。后被封安乐公。蜀汉灭亡后,刘禅全家被迁往洛阳,封安乐县公。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并为之表演四川地方的技艺。别人都感伤不已,而刘禅却嬉笑自若。司马昭对贾充说:“一个人没有心肝,难道能达到如此地步吗?即使诸葛亮在,也无法辅助他得以长久维持下去,何况姜维呢!”贾充回答道:“如果不是这样,殿下又怎能吞并蜀汉呢。”他日,司马昭问刘禅:“你很想念四川吗?”刘禅回答说:“我在这儿很快乐,不想念四川。”郤正听到后对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问,你就哭着回答说:‘先人的坟墓都在四川,心中悲痛,无日不思回蜀’,如此可蒙蔽他。”碰巧司马昭又问,刘禅就按郤正所说回答,司马昭惊异地说:“怎么听起来好象郤正说的话呢!”刘禅大惊,睁圆两眼说:“确实如您听说。”左右的人大笑不止。

【出典】: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卷33第902页:“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例句】:

清·王韬《淞隐漫录·八·海底奇境》:“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


述补 安乐得不再想念蜀国了。语本《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后主举家东迁”,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这两个被美景、被理想所陶醉的女孩子,~,把什么都忘了。”△贬义。多用于沉湎欢乐而不思进取。→乐而忘归 乐而忘返 乐以忘忧 ↔狐死首丘


解释乐:快乐。思:想念、怀念。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出处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刘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是三国豪杰刘备的儿子,但他并没有像他父亲一样的胸襟和能力。蜀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冬天,魏国大将邓艾在绵竹打败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蜀汉的首都成都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刘禅于是采纳了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魏国把刘禅的全家都迁到东方,封为安乐县公。

曹魏后期,司马昭把持了朝政。一次他宴请已经投降了的安乐公刘禅,故意安排了过去蜀国的歌舞。旁边的人一看,都觉得感慨悲怆,而刘禅自己却高高兴兴,喜笑如故。司马昭对贾充说:“人的无情,竟可到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着,尚且不能长久周全地辅佐他,何况姜维呢?”贾充说:“假如不是这样,您怎么能吞并他们呢?”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你是否有点想念蜀地呢?”刘禅回答说:“这里非常快乐,一点也不怀念蜀地。”舍家只身跟随刘禅到魏国的郄正听说后,求见刘禅说:“假如司马昭以后再问,您就哭泣着回答说:‘我先人的坟墓远在陇地、蜀地,我的心向着西方而悲伤,没有一天不想。’”恰好司马昭又问他,刘禅就按照郄正教的话回答。司马昭说:“你所说的怎么这么像郄正的话呢?”刘禅吃惊地看着司马昭说:“确实如您所说,这些话正是郄正教我的。”旁边的人听后都哈哈大笑。

近义乐而忘返

反义归心似箭

例句

国外富裕的生活并没有使他“乐不思蜀”,而是日夜怀念自己的祖国、故乡和亲人。


【词语乐不思蜀】  成语:乐不思蜀汉语词典:乐不思蜀

猜你喜欢

  • 勋伐

    《史记.高祖功名侯者年表序》:“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列社稷曰勋;以言曰劳;以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后因以“勋伐”通称功绩。晋葛洪《抱朴子.逸民》:“凡所谓志人者,不必在

  • 本不欲来

    《汉书.儒林.王式传》:“诏除为博士。既至,止舍中,会诸博士共持酒肉劳式。江公心嫉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又曰:‘何狗曲也!’式耻之,让诸生曰:‘我本不欲来,诸生强劝我,竟为竖子所辱!’遂谢

  • 张绪当年

    源见“张绪风流”。称颂人风神脱俗,仪态不凡。唐郑谷《寄左省韦起居序》诗:“风神何蕴藉,张绪正当年。”

  • 不识颜平原

    《新唐书.颜真卿传》:“〔颜真卿出为平原太守。〕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玄宗始闻乱,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及平至,帝大喜,谓左右曰:‘朕不知真卿何如人,所为

  • 袁丝日饮

    源见“日饮亡何”。袁盎字丝。谓饮酒避事免是非。清钱谦益《春夜读汉书》诗:“且学袁丝能日饮,牖城瘴海共沉酣。”

  • 木奴千树

    同“千头木奴”。元 赵孟?《次韵庞夷简礼部》:“玉友一尊为老伴,木奴千树当侯封。”

  • 牵裳

    同“牵裾”。明无名氏《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个敢牵裳?”【词语牵裳】   汉语大词典:牵裳

  • 王母桃花

    源见“王母蟠桃”。唐李贺《浩歌》:“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 斗龙

    《左传.昭公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请为禁焉,子产弗许,曰:‘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焉?禳之,则彼其室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乃止也。”晋.杜预注:“时门,郑城门

  • 踦屦

    汉.贾谊《新书.谕诚》:“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背而行(指鞋帮破裂),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及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屦(单只的鞋子)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