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冒犯,违犯;韪,(wěi伟),是,对。冒天下之大不韪,形容冒犯了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公元前712年,息国发兵进攻相邻的郑国,结果大败而归。左丘明评论说,息侯犯了五大错误,犯了这“五不韪”,却去攻打别国,失败不是必然的吗?

【出典】:

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以是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例句】: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3《正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


述宾 冒,冒犯,不顾。不韪,不是,过错。冒犯天下人认定的最大的错误,指公然不顾公众舆论的反对,明目张胆地干坏事。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张贤亮《小说中国》:“而我就觉得他的胆识是历史上任何一位资产阶级的或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都不可比拟的,竟敢~,公然‘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这一下子就站到了历史的最高点。”△一般作贬义。多用于形容人的举止行为方面。亦可反其意而用之,作褒义。→偭规越矩 明目张胆 为所欲为 ↔顺天应人。 也作“犯天下之不韪”、“冒大不韪”。


犯了人所公认的大错,谓之 “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冲犯、冒犯。《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单于……直冒汉围西北驰去。”颜师古注: “冒,犯也。”

“不韪”是什么意思呢?

“韪”,《说文·是部》释为 “是也”。段注: “荀爽 《对策》曰:‘五韪咸备。’韪与是义同,六书之转注也。”《汉书·叙传下》: “昭韪见戒。”颜师古注引张晏曰: “明其是者,戒其非也。”亦训 “韪”为 “是”。

因此,“不韪”即谓 “不是”, “不是”即不对、错误。 “大不韪”便是大错误、极大的不对。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便是犯了天下公认的大错。

语源 《左传·隐公十一年》: “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杜预注: “息国弱。郑息同姓之国。言语相恨当明征其辞,以审曲直,不宜轻斗。韪,是也。”

春秋时期,弱小的息国为了一点小事与同姓之郑国发生了争执,息君怀恨在心,不考虑出兵是否正当,不考虑本国有多大力量,不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不想想出兵有无理由,也不考虑动武有无罪责,就这样 “犯五不韪”而去攻打强大的郑国,其丧师失败不是很合乎情理的吗?

息国敢这样 “犯五不韪”,当然是咎由自取了。后世因此形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一语。


【词语冒天下之大不韪】  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汉语词典:冒天下之大不韪

猜你喜欢

  • 妆嫫费黛

    嫫:嫫母,古代丑女子。妆饰嫫母之类的丑女白白浪费画眉的颜料。唐代自居易《渭邨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妆嫫徒费黛,磨甋讵成璋?”甋( ㄑㄧˋ qì 帝):砖。讵( ㄐㄩˋ jù

  • 鸿舂

    同“伯鸾舂”。唐贾岛《送令狐绹相公》诗:“鸿舂乘汉爵,祯病卧漳滨。”

  • 秦鞭

    同“秦王鞭石”。明陈子龙《燕中秋感》诗之四:“汉将何年过渤海,秦鞭无计渡营州。”

  • 弦直

    同“直如弦”。《后汉书.李固传赞》:“燮同赵孤,世载弦直。”【词语弦直】   汉语大词典:弦直

  • 支床足

    源见“支床龟”。谓受困不得志。清曾国藩《地用莫如龟》诗:“从短翻弃长,惜哉支床足!”

  • 听琴妇

    源见“琴挑文君”。指汉卓文君。明李开先《宝剑记》三一出:“郎非卖赋人,妾岂听琴妇?”

  • 盐絮家风

    《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尻轮

    同“尻轮神马”。清黄遵宪《己亥杂诗》之四三:“忽想尻轮到五洲,海泓烟点小齐州。”【词语尻轮】   汉语大词典:尻轮

  • 和熊之训

    同“和丸课子”。熊,指熊丸。明袁宗道《金太宜人墓铭》:“恸甚伤目,然犹不废和熊之训。”

  •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人生不过百年,却往往忧虑千年以后的事情。 表示人常常枉费心力于自己力所不及的身后之事。语出《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元.无名氏《连环计》一折:“〔杨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