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分道扬镳

分道扬镳

扬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也比喻志趣不同,造诣不同,各走各的路。郭沫若《海涛集.涂家埠》:“于是我们的交情便进了一境,由‘貌合神离’再变为‘分道扬镳’了。”亦作“分路扬镳”。《魏书.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南史.裴子野传》:“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


连动 镳,马勒口。扬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行。形容分路前进。比喻志趣、目的等不同,各奔前程。本作“分路扬镳”。语本《北史·魏诸宗河间公齐传》:“李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冬雪《红杜鹃》:“你也亲自看到了,童彤年轻、英俊,我已和他~,难道你还不满意么?”△用于分路而行或各干各的事。→各奔前程 各奔东西 ↔志同道合 齐头并进 并驾齐驱。也作“分路扬镳”、“扬镳分道”、“扬镳分路”。


解释镳:马嚼子。扬镳:提起马嚼子,意即驱马前行。原指分道而行。后多用来形容由于见解不合,各走各的路,各干各的事。

出处魏书·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南北朝时,北魏有一个叫拓跋志的人,是皇室宗族,他父亲屡建战功,很受皇帝敬重。拓跋志从小聪敏机警,口才出众,同时饱读诗书,很有文采,受到皇帝的赏识,后被任命为洛阳令。不久,北魏迁都洛阳,拓跋志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主管京城事务的京兆尹。洛阳变成京城,城中达官贵人就多了起来。但拓跋志认为自己很有才能,根本瞧不起那些地位比自己高的官员。

有一次,拓跋志外出,迎面遇上御史中尉(国家最高监察机构长官)李彪的车马。按照当时的规定,官职低者要给高者让路。拓跋志职位比李彪低,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偏偏不让。两人相持不下,到皇帝面前争了起来。李彪说:“御史中尉谋虑国家大事,按法享受华盖之车。岂有洛阳令与我相抗衡的道理?”拓跋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普天之下,哪个人不编入地方官的户籍?洛阳为京畿之地,我是这里的行政长官,你就是编入我户籍的一位住户,我又岂能和其他官员一样,避让你的车马?”

皇帝听后,觉得他们都有理,便说:“洛阳是我的京城,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路而行,各走各的。”于是两人出来,拿出尺子丈量路面,然后分成两边,各走各的。

近义各奔前程

反义志同道合

例句

我们各自的追求目标大相径庭,只好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


【词语分道扬镳】  成语:分道扬镳汉语词典:分道扬镳

猜你喜欢

  • 楚凤

    《尹文子.大道上》:“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

  • 贪多嚼不烂

    比喻一味求多,结果反而达不到目的。语出《宝林禅师语录.婺州云黄山宝林禅寺》:“僧云:‘明眼衲僧因甚脚跟下红丝线不断?’师云:‘贪多嚼不细。’”后多引作〔贪多嚼不烂〕。《二刻拍案惊奇.襄敏公元宵失子》记

  • 岩电

    同“岩下电”。宋陆游《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岩电已能开倦眼,春雷不许殷枯肠。”清赵翼《子才过访草堂》诗:“醉后起谈锋,岩电目炯然。”亦用以借指目光。宋陆游《秋夜读书》诗:“老夫垂八十,岩电尚烂烂。”

  • 操瓶涌泉

    曹曾至孝,感动天帝;持瓶求水,井泉自出的传说。晋代王嘉《拾遗记》:“曹曾……慕曾参之行。……时亢旱,井池皆竭。母思甘清之水,曾跪而操瓶,则甘泉自涌,清美异于常。”

  • 刺刺不休

    唐韩愈《送殷员外序》:“出门惘惘,有离别可怜之色。持被入直三省,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后以“刺刺不休”谓絮絮叨叨说个没完没了。《聊斋志异.口技》:“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偏正 刺刺,说话多的

  • 乐奏钧天

    源见“钧天广乐”。指弹奏美妙的仙乐。清黄遵宪《庚子元旦》诗之二:“乐奏钧天梦里过,瀛台缥缈隔星河。”

  • 朽木之才

    源见“朽木不可雕”。指不堪造就的无用之材。元无名氏《认金梳》三折:“量你何足道哉,斗筲之器,粪土之墙,朽木之才,精狗儿之人。”偏正 像腐烂木头一样的才能。比喻人不堪造就或没有才能。元·无名氏《认金梳》

  • 黄熊入寝

    《左传.昭公七年》:“郑子产聘于晋。晋侯(平公)有疾,韩宣子逆客,私焉(指私语)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杜预注:晋所望祀山川,皆走往祈祷),有加而无瘳。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对

  • 坠茵落溷

    《南史.范缜传》:“(竟陵王)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 燃丞相腹

    同“燃脐”。俞锷《再酬惕生见和之作叠前韵》之三:“膏烛好燃丞相腹,血杯会饮帝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