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厉兵秣马

厉兵秣马

厉兵,磨砺兵器。秣马,喂饱战马。厉兵秣马,形容作好战斗准备。公元前627年,晋文公死后,秦穆公欲称霸中原。恰在此时,帮助郑国戍守的三员秦军将领派人报告郑国无备,要求他派遣军队,里应外合,灭掉郑国。于是秦穆公派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率军前往。行进途中,恰遇郑国商人弦高。弦高得此消息,一面派人回国告急,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秦军见郑国有备,不得不改变作战意图,转攻滑国而归。郑穆公得到弦高告急消息,派人到秦将戍守之处察看,见他们正在收拾行装,厉兵秣马,准备战斗,于是立即派人对他们进行警告,并将他们逐回本国,从而挫败了秦国东进称霸中原的图谋。

【出典】: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例句】:

唐·房玄龄《晋书·姚泓载记》:“乃宣告诸城,勉以忠义,厉兵秣马,征发义租。” 《晋书·四夷传》:“今将秣厉兵,争衡中国,先生以为何如?” 元·耶律楚材《答杨省书》:“秣马厉兵可报西门之役。”


并列 磨利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做好战斗准备。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蔡东藩《后汉演义》4回:“老贼罪当族诛,愿卿等各~,会集睢阳,待我亲往督战。”△多用于军事战斗方面。→盛食厉兵选兵秣马 选士厉兵 ↔解甲释兵 解甲投戈。也作“励兵秣马”、“砺兵秣马”、“厉兵粟马”、“砺戈秣马”、“秣马厉兵”、“秣马利兵”、“束兵秣马”。


解释厉:磨砺。秣:喂养。指磨利兵器,喂饱马匹,做好战斗准备。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重耳流亡的时候,郑国曾经对他无礼,后来重耳回国继位为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晋文公联合秦国国君秦穆公包围了郑国,郑国赶紧派大臣烛之武游说秦军退兵,化解了这次危机。不久,秦穆公以帮助郑国防守为名派杞子等人驻守郑国。杞子见郑国守备空虚,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我现在掌管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您秘密派兵前来,可以突袭夺取郑国国都。”

秦穆公于是派遣孟明视等三位大将率军前往,当军队行至滑国(今河南省偃师县)时,碰上了一个前往周都洛阳做买卖的郑国商人弦高。弦高了解情况后,一方面赶紧派人回郑国报信,另一方面马上送给秦军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并假装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军队将要经过郑国,先派我来犒劳大家。”郑国接到弦高的报告,立即派人去杞子的驻地查探,发现他们正在收拾行装、磨利兵器、喂饱马匹,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郑国国君于是对杞子等人说:“你们在我国呆了这么长时间,现在我们的粮食、牲口都已经吃完了,所以请诸位收拾行装准备离开,不过大家还可以到我们的猎场打些野味,怎么样?”杞子等人一看阴谋已经败露,就赶快逃出了郑国。孟明视等三位大将也认为郑国已经有所准备,突袭难以成功,只好就近趁机灭掉滑国,然后返回了秦国。

例句

关羽被吴军所杀,张飞敦促手下士卒厉兵秣马,准备与大哥刘备一起荡平东吴,报仇雪恨。


【词语厉兵秣马】  成语:厉兵秣马汉语词典:厉兵秣马

猜你喜欢

  • 销金锅

    宋周密《武林旧事.西湖游幸》:“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日糜金钱,靡有纪极,故杭谚有‘销金锅儿’之号。”“销金锅”本谓大量花费金钱的处所。亦用以指称杭州 西湖。元 薛昂夫《

  • 金刚不坏身

    《大般涅槃经》卷三:“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又,《大宝积经》卷五十二:“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金刚之身,不可坏身,坚固之身,超于三界最胜之身。”佛经中有“金刚之身,不可坏身”之语,意谓佛身可长生不老

  • 添足画蛇

    源见“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清黄宗羲《明儒学案.甘泉学案六》:“《孟子》一书,首尾照应,后先互发,凡有注解,添足画蛇。”

  • 孤鸾照

    同“孤鸾照镜”。宋张先《卜算子》词:“临镜无人为整装,但自学孤鸾照。”

  • 不识一丁

    《旧唐书.张宏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三》:“窦平《唐书音训》云:‘丁恐当作个。’予尝以窦说虽当,而无所据。偶读孔毅父《续世说》,引宏靖曰:‘汝

  • 轻薄尹

    《世说新语.宠礼》:“许玄度(许询)停都一月,刘尹(刘惔)无日不往,乃叹曰:‘卿复少时不去,我成轻薄京尹。’”刘惔很愿意和许询在一起谈论。故趁许询在京城停留的时候,每日前去,并自叹说,如果您再停留不离

  • 旷古绝伦

    旷古:古所未有。绝伦:超过同辈,形容非常突出,没有人比得上。赵隐(?516-576年),字彦深,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十岁时为司徒崔光的僮仆,后为尚书令司马子如的门客,受到赏识,任用为书令史。高欢执

  • 九万一朝抟

    源见“鲲鹏展翅”。喻仕途飞黄腾达。唐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藩》诗:“归来权可取,九万一朝抟。”

  • 焚舟

    源见“破釜沉舟”。比喻做事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唐雍陶《离家后作》诗:“出门便作焚舟计,生不成名死不归。”【词语焚舟】   汉语大词典:焚舟

  •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比喻为同类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悲伤。语出《敦煌变文集.燕子赋》:“叨闻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四海尽为兄弟,何况更同臭味!”《水浒全传》二八回:“我和你是一般犯罪的入,特地报你知道。岂不闻‘兔死狐悲,物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