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周王避债台

周王避债台

源见“逃债台”。喻指解除忧愁之妙处。清 丘逢甲《秋怀叠前韵》之七:“愁城欲藉酒杯开,中有周王避债台。”


【典源】 《汉书·诸侯王表序》:“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分为二周,有逃责(债)之台,被窃鈇之言。”服虔注:“周赧王负责 (债),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贳 (shi) 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

【今译】 东周末年,周王室衰微,周赧王名义上虽仍是天子,但被诸侯侵削土地,地位与平人差不多,穷得向百姓借债,无法归还,只好登上高台去躲债,人们将此台称为逃债台。

【释义】 后以此典借指欠债、躲债等。

【典形】 避债台、债台高筑、债筑台、周赧筑台、周王避债台、筑台逃文债、逃债少高台、台高极天。

【示例】

〔避债台〕 明·汤显祖《以歌代书答赵仲一》:“去官只有耕田手,处世都无避债台。”

〔债台高筑〕 清·黄遵宪《已亥杂诗》之五十二:“海客欢呼土民怨,债台高筑与天平。”

〔债筑台〕 清·黄遵宪《和议成志感》:“失民更为丛驱雀,毕世难偿债筑台。”

〔周赧筑台〕 清·王夫之《广遣兴》之二:“周郝筑台深避债,鲁哀徙宅再忘妻。”

〔周王避债台〕 清·丘逢甲《秋怀叠前韵》之七:“愁城欲藉酒杯开,中有周王避债台。”

〔筑台逃文债〕 清·钱谦益《人日书事》:“筑台未许逃文债,作庙还应祀酒神。”


猜你喜欢

  • 杯中渡

    同“杯渡”。唐元稹《和乐天寻郭道士不遇》诗:“昔年我见杯中渡,今日人言鹤上逢。”

  • 家徒四壁

    指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回成都(今四川成都),司马相如家里只有四面墙壁,其他什么都没有,极为贫困。后以此典比喻家境贫寒,一无所有。司马相如(前179年——前117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 最良眉

    同“眉最白”。宋宋祁《送长兄游随阳》诗:“梁苑漫传居右赋,扶风谁识最良眉?”

  • 又食武昌鱼

    源见“不食武昌鱼”。借指去武昌的行踪。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 隐雾

    源见“南山雾豹”。谓隐遁待时。唐钱起《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尧皇未登极,此地曾隐雾。”【词语隐雾】   汉语大词典:隐雾

  • 子虚乌有

    子虚:空虚;不真实。乌有:哪有,没有。后以此典指假设虚构;或形容不存在、没有之事。此典指司马相如借空虚没有而假托之事,写成《子虚赋》,意在讽谏。司马相如以“子虚”为空言虚语,是为称说楚国之美;“乌有先

  • 三冬学

    源见“三冬足文史”。谓勤奋读书。唐刘禹锡《酬乐天偶题酒瓮》:“三冬学任胸中有,万户侯须骨上来。”唐罗隐《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自愧三冬学,来窥数仞墙。”

  • 訑訑之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

    訑( ㄧˊ yí )訑:自得的样子。 自满自得的说话声音和面部表情会把别人拒于千里之外。 意谓任何骄傲自满的神情都会拉大与别人的距离。语出《孟子.告子下》:“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

  • 闻誉

    《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后因以“闻誉”指到处皆知的好名声。明宋濂《送吕仲善使北平采史序》:“仲善姓吕氏,章贡人。有学有文,其闻誉盖翕然云。”【词语闻誉】   汉语大词

  • 焚笔

    源见“焚谏草”。借指上皇帝的奏疏。唐赵嘏《山阳即席献裴中丞》诗:“暂肯剖符临水石,几曾焚笔动星辰?”【词语焚笔】   汉语大词典:焚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