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天衣无缝

天衣无缝

太平御览》卷六九〇引《神异经》:“西荒有一人不读五经而意合,不观天文而心通,不诵礼律而精当,天赐其衣,男朱衣缟带委儿冠,女碧衣戴金胜,皆无缝。”

关于“天衣无缝”,前蜀.牛峤《灵怪录》记载为另一故事,多书引为出典,然非典源。《神异经》旧题为汉.东方朔撰,经考证,实为东汉人所作(见《四库提要辨证》第一一二八页)。上面引文中“天赐其衣”与“皆无缝”,恰合“天衣无缝”。后因用为赞美事物或诗文作品浑然天成,无雕琢痕迹之典。

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对偶之佳者如‘数点雨声风约住,一枝花影月移来’……数联皆天衣无缝,妙合自然。”

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郭翰暑月卧庭中,仰视空中,有人冉冉而下,曰:‘吾织女也。’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谓曰:‘天衣本无针线为也。’”


主谓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现用以比喻事物周密完美,无隙可寻。也用以称诗文浑成自然,没有斧凿痕迹。语本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徐视其(织女)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邹韬奋《经历》:“要使人物与故事~的配合,这要靠作家对于所有材料剪裁与日出更要以生平所有的经验以烘托后事的事实。”△常用于喻具体事物、诗文等细致周密,没有一点破绽。→无懈可击 十全十美 完美无缺 ↔漏洞百出 破绽百出。也作“无缝无衣”。


解释上天神仙所穿的衣服没有衣缝。后用来比喻诗文自然浑成,或事物周密完美,无人为造作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稍闻香气渐浓,翰甚怪之,仰视空中,见有人冉冉而下,直至翰前,乃一少女……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郭翰是太原人,从小恬淡高贵,仪容不凡,口才出众,善于书法,尤其擅长草书、隶书。他从小就成了孤儿,一个人住。

有一年夏天的晚上,他趁着月光睡在院子里乘凉,不时感到清风吹拂,并且闻见有香气袭来,越来越浓。郭翰觉得这非常奇怪,抬头一看空中,有人慢慢地飘落下来,径直走到他面前。他定睛一看,竟然是个妙龄少女,长得姿态丰美,光彩照人。她穿着薄薄的黑纱衣,披着白色的纱肩,头戴像翠鸟尾上长羽一样的花冠,脚穿饰有多种美玉纹彩的鞋子,侍奉她的两个丫鬟也都容貌不凡,令人心神动荡。

郭翰赶紧端正衣帽,下床拜见,说:“没想到您大驾光临,希望多多指教。”这位少女说:“我是天上的织女,一直没有合适的对象,难遇美好的时光,所以愁思满怀。天帝恩赐我游览人间,我仰慕您高洁的品格,希望和您结为夫妇。”

此后一年间,织女几乎每天都来陪伴。有一天,郭翰在品尝织女从天上带来的美食时,发现织女的衣服上并没有一点衣缝。郭翰问她,织女说:“天衣本身就不是用针线做的。”一年后,天帝命织女返回,织女最终和郭翰依依惜别,终生不复再见。

近义完美无缺

反义漏洞百出

例句

王睿知擅长写小说,再长的故事情节也能编得天衣无缝。


【词语天衣无缝】  成语:天衣无缝汉语词典:天衣无缝

猜你喜欢

  • 言不顾行

    顾:照应。 言语不能和行为相照应。 表示言行不一。语出《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宋.徐铉《筠州刺史林廷皓责授制》:“耻过作非,言不顾行,为臣如此,在法难容。”主谓 说话不顾及行动。

  • 曹公横槊

    源见“横槊赋诗”。称赞三国 魏曹操有文才武略的英雄气概。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汪德邵无尽藏》词:“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此意无尽藏,分付水东流。”

  • 访落

    《诗.周颂.访落序》:“《访落》,嗣王谋于庙也。”毛传:“访,谋。落,始。”郑玄笺:“成王始即政,自以承圣父之业,惧不能遵其道德,故于庙中与群臣谋我始即政之事。”后因以“访落”谓嗣君与臣谋商国事。宋周

  • 不窥圃

    同“不窥园”。元马熙《摸鱼子》词:“闲忙今古,是世上何人,渊明日涉,董子不窥圃。”

  • 画地为狱

    同“画地为牢”。宋王谠《唐语林.识鉴》:“画地为狱,人不敢逃;以赭染衣,人不敢犯。”郭沫若《沸羹集.抗战以来的文艺思潮》:“关于题材问题,一时曾相当狭隘,而且至今也还有人抱着这样的见解,以为必须直接采

  • 踵事增华

    南朝 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后以“踵事增华”指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

  • 破瑟减弦

    《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瑟为二十五弦。”后以“破瑟减弦”形容悲怆。唐李益《古瑟怨》诗:“破瑟悲秋已减弦,湘灵沉怨不知年。”并列 将瑟减为二十五弦。比喻曲调悲怆。也泛

  • 破鉴徐郎

    源见“破镜重圆”。喻指分离的丈夫。宋 徐君宝妻《满庭芳》词:“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

  • 商周

    《左传.桓公十一年》:“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后因以“商周”谓难于匹敌的两方。南朝 梁钟嵘《诗品》卷下:“惠休淫靡,情过其才,世遂匹之鲍照,恐商周矣。”【词语商周】   汉语大词

  • 杯盘狼藉

    狼藉(jí):象狼窝里垫的草杂乱不堪。此典指淳于髠(kūn昆)参加宴会饮酒后桌上的餐具纵横散乱。后以此典指酒饭后桌上的杯、盘、碗、筷乱七八糟地扔放着。淳于髠,战国时齐国(今山东省北部和东部,国都临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