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固:姑且。 将要取得什么,就先给予别人什么。 这是一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策略。语出《老子》三六章:“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按今本《老子》“取”作“夺”,据《史记.管晏列传》索隐引《老子》校改。)《新唐书.突厥传上》:“今仆械卷铠,啖以玉帛,虏志必骄,骄则亡之端也。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四:“熙宁七年春,契丹遣汛使萧禧来言:‘代北对境有侵地,请遣使同分画。’文潞公、曾鲁公疏,皆主不与之论。时王荆公再入相,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也。’”一作〔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义同。《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李自成》三卷四一章:“宋献策明白了闯王的意思,也笑道:‘此即所谓,欲取之,姑予之’。”又引作〔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


【词语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成语: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猜你喜欢

  • 阳石污,公孙诛

    《汉书.公孙贺传》:“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 寸碧

    形容远方绿色的景物,视之甚小。唐代韩愈、孟郊《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词语寸碧】   汉语大词典:寸碧

  • 裹鸡来

    源见“斗酒只鸡”。指对亡友祭奠。唐唐彦谦《过浩然先生墓》诗:“行客须当下马过,故交谁复裹鸡来?”

  • 处仲击

    同“处仲击壶”。清归庄《和顾端木先生弃庵十咏》之十:“如意难辞处仲击,岑牟不禁正平挝。”

  • 台鼎

    《后汉书.陈球传》:“球复以书劝(刘)郃曰:‘公出自宗室,位登台鼎,天下瞻望。’”按,刘郃官居司徒。台,官署名,古以尚书、谒者、御史合称三台。鼎,因有三足,以喻三公重臣。故“台鼎”用指宰辅重臣。唐.韩

  • 贫乏不能存

    存:生存。 意谓穷得活不下去。语出《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凡为官须廉洁自持。贫者士之常。古人谓贫乏不能存,此是好消

  • 妙处不传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司马太傅问谢车骑(司马太傅,即晋司马道子。谢车骑,指谢玄):‘惠子其书五车(惠子,指战国思想家惠施),何以无一言入玄?’谢曰:‘故当是其妙处不传。’”妙处,精微神妙

  • 三败之辱

    指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将领曹沫(mò莫)与齐国三战皆败,他怎样洗雪耻辱。后以此典比喻为国雪耻、收复失地。曹沫,即曹刿(guì贵),一作曹翙(huì会)。春秋时任鲁国将领,与齐国作战,三次都失败。

  • 收桑榆

    同“收之桑榆”。宋王安石《赠张康》诗:“逝将收桑榆,邀子寂寞滨。”【词语收桑榆】   汉语大词典:收桑榆

  • 舞干

    源见“舜舞干羽”。指文德感化。唐元稹《论讨贼表》:“及夫舞干而适至,因垒而来归,此又物之可化者也。”《旧唐书.刘蕡传》:“元凯之所先,不若唐 虞之考绩;叔子之所务,不若重华之舞干。”【词语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