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

南史.陶弘景传》载:南朝梁.陶弘景初仕齐为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于句容县句曲山(即茅山,在江苏省西南部),武帝(萧衍)时屡加礼聘,并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也简称为“山相”。后以比喻隐居不出仕却参谋国政的人。

唐.郑谷《蔡处士》诗:“旨趣陶山相,诗篇沈隐侯(南朝梁沈约谥号隐侯)。”(见《郑守愚集》卷三)


偏正 称隐居的高贤。也称空有宰相之才而不被任用。语出《南史·陶弘景传》:“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宋史·邓孝甫传》:“予自谓~,虚有其才也;自谓文昌先生,虚有其词也。不得大用于盛世,亦无憾焉,盖有天命尔。”△褒义。→蒿蓬藏金


【典源】 《南史· 隐逸传 · 陶弘景传》: 南朝陶弘景挂朝服上表辞禄,隐居于句容之句曲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人间书札,即以隐居代名。”“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今译】 南朝陶弘景辞官后隐居于句曲山 (即茅山),自号华阳陶隐居。但梁武帝很信任他,国家每当有吉凶征战的大事,就派人前去向他咨询,一月之中有几次,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释义】 后以此典指退隐但仍参与政事的人。

【典形】 华阳处士、华阳计、山中陶弘景、山中相、山中宰相、陶山相、陶隐居、宰相在山中。

【示例】

〔华阳处士〕 明·陈子龙《自慨》之四:“难谐紫府仙人梦,近好华阳处士风。”

〔华阳计〕 清·王士禛《见田家饭牛者意有所感》:“宁戚歌偏拙,华阳计早成。”

〔山中陶弘景〕 清·徐作肃《赠陈相年》:“山中陶弘景,宰相可媲名。”

〔山中相〕 元·汤式《一枝花·送车文卿归隐》:“此山中相不登仕版,此壶内翁不炼金丹。”

〔山中宰相〕 明·徐渭《倪某别有三绝见遗》之一:“汝南月旦君如准,好握山中宰相权。”

〔陶山相〕 唐·郑谷《蔡处士》:“旨趣陶山相,诗篇沈隐侯。”

〔陶隐居〕 唐·高适《送虞城刘明府》:“今日逢明圣,吾为陶隐居。”

〔宰相在山中〕 清·钱谦益《登茅山》之三:“回首南朝尘雾里,徒闻宰相在山中。”


【词语山中宰相】  成语:山中宰相汉语词典:山中宰相

猜你喜欢

  • 折花寄人

    源见“陆凯传情”。指怀友。宋苏轼《阮郎归.梅词》词:“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 鹏抟九万

    同“鹏抟万里”。宋刘将孙《满江红.和李圆桥话别》词:“南浦渌波,只断送,行人行色。虽只是鹏抟九万,天池春碧。”

  • 毛女

    汉刘向《列仙传.毛女》:“毛女者,字玉姜,在华阴山中,猎师世世见之。形体生毛,自言秦始皇宫人也,秦坏,流亡入山避难,遇道士谷春,教食松叶,遂不饥寒,身轻如飞,百七十余年,所止岩中有鼓琴声云。”后用以为

  • 真知灼见

    正确而透彻的见解。灼,明白透彻。清代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多驻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者哉!”并列 灼,明彻、鲜明。正确而透彻的见解。张贤亮《小说中国》:“从他老人家开始直到现代,知识分子

  • 隋和

    源见“隋侯之珠”、“和氏之璧”。泛指宝器。亦喻人的美好才德。汉班固《答宾戏》:“先贱而后贵者,隋 和之珍也。”宋王安石《送石赓归宁》诗:“微诗等瓦砾,持用报隋 和。”【词语隋和】   汉语大词典:隋和

  • 爱礼存羊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后以“爱礼存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初,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常朝班为不臣,宰相不从,陶争之

  • 腰金骑鹤

    源见“骑鹤上扬州”。指升官发财又成仙。金元好问《雪后招邻舍王赞子襄饮》诗:“卖刀买犊未厌早,腰金骑鹤非所望。”并列 腰缠万贯,乘坐仙鹤。比拟发财、成仙之类的得意事。语本南朝梁·殷芸《小说》:“其一人曰

  • 出周鼎

    源见“九鼎沦泗”。谓国柄移迁。唐杜牧《过骊山作》诗:“始皇东游出周鼎,刘 项纵观皆引颈。”

  • 化虫沙

    源见“猿鹤沙虫”。喻指将士阵亡。金元好问《石岭关书所见》诗:“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

  • 投谷

    参见:陨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