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愿作宜僚

愿作宜僚

左传.昭公二一年》:“宋华费遂生华䝙、华多僚、华登,䝙为少司马,多僚为御士,与䝙相恶,乃谮诸公曰:‘䝙将纳亡人。’亟言之,公曰:‘司马以吾故,亡其良子。死亡有命,吾不可以再亡之。’对曰:‘君若爱司马,则如亡。死如可逃,何远之有?’公惧,使侍人召司马之侍人宜僚,饮之酒,而使告司马,司马叹曰:‘必多僚也,吾有谗子。而弗能杀。吾又不死,抑君有命,可若何?’乃与公谋逐华䝙,将使田孟诸而遣之。公饮之酒,厚酬之,赐及从者,司马亦如之。张匄尤之,曰:‘必有故。’使子皮承宜僚以剑,而讯之,宜僚尽以告,……”

华费遂的随员宜僚,在华䝙的宝剑逼迫之下,把全部内幕和盘托出,以致引起了华氏全族的叛乱。后遂用“愿作宜僚”指愿把实情全部说出。

太平广记》卷四九〇《东阳夜怪录》:“中正深以两家献酬未绝为病,乃曰:‘吾愿作宜僚以释二忿,可乎?昔我逢丑父实与向家棼皇,春秋时屡同盟会。今座上有名客,二子何乃互毁祖宗,语中忽有绽露。……”


猜你喜欢

  • 焦头烂额

    源见“曲突徙薪”。又汉桓谭《新论.见徵》:“智者讥之云:‘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焦头烂额,反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原形容因救火烧伤严重。后多以比喻受到沉重打击或处境险恶,以致狼狈不堪的情状

  • 死灰复然

    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死灰,烧余的灰烬。《史记.韩长孺列传》:“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亦作“死灰复燃

  • 千日睡

    同“千日醉”。陶牧《戏叠剑华韵》:“醉后不辞千日睡,酒中幸得一时名。”

  • 岷下芋

    《史记.货殖传》:“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汶音岷,蹲鸱,芋也。”按,汶山即岷山。据《史记》记载,蜀西岷山下盛产大芋。后以“岷山芋”

  • 金铉

    《易.鼎》:“鼎黄耳,金铉,利贞。”朱熹本义:“金,刚坚之物;铉,贯耳以举鼎者。”谓贯穿鼎上两耳的金属横杆,用以举鼎。后因以“金铉”比喻朝廷重臣。唐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佑让同平章事表》:“至于银青贵服

  • 旧居代邸

    参见:迎代邸

  • 一钱囊

    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唐.杜甫在诗中詠清贫之士,囊中只留一钱的窘状。后因以为清贫如洗之典。宋.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

  • 勿谓秦无人

    别说秦国没有人。 常用以驳斥对方对己方缺乏人才的藐视。语出《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资治通鉴.梁纪.武帝普通二年》:“(杨)侃报移曰:‘彼之纂兵,想别有意,何为妄构白捺

  • 青青河畔草

    《文选》卷二十九《古诗十九首》其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规,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为托物起兴诗句,后常用以抒

  • 途穷

    源见“哭穷途”。谓没有出路。宋苏轼《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词语途穷】   汉语大词典:途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