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推敲

推敲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录》(按:《刘宾客嘉话录》原名《刘公嘉话录》,为唐韦绚撰):“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节,这里应指旌节,即古时官吏出行时的仪仗)。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此事又见五代何光薳《鉴戒录》八“贾忤旨”、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唐人贾岛作诗炼字推敲不定,碰到韩退之,才帮他选定“敲”字。后因称反复斟酌字句为“推敲”,引申也可以指对问题的勘酌与研究。明.吴炳《画中人》传奇“之任”:“(小旦)问他也总是不明白的。枉费推敲,喉间格格浑难了。”清.孔尚任《桃花扇》传奇《投辕》:“你的北来意费推敲。”


【典源】 五代·何光远《鉴戒录》卷八:“ (贾岛) 自是往往独语,旁若无人。或闹市高吟,或长街啸傲。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权京兆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喝,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宦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鉴。’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岛并辔语笑,同入府署,共论诗道,数日不厌,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今译】 唐代诗人贾岛苦心吟诗。一次,他在京城中骑驴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一联,其中用“推”字还是用“敲”字,一时斟酌未定。于是边行边以手作“推”、“敲”姿势,不觉冲撞京兆尹韩愈仪仗。韩愈询问,贾岛如实说明原委,韩愈思考后告诉他:“还是用敲字为佳。”二人于是同入官府论诗,结为诗文之交。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反复斟酌锤炼诗文词句; 也用以指对某种情况再三分析权衡。

【典形】 出手推敲、韩公知、炼推敲、推敲字、引手作推敲。

【示例】

〔出手推敲〕 宋·陈师道《骑驴》:“出手推敲宁避尹,题门吟咏不逢人。”

〔韩公知〕 豢·王摅《上宋蓼天少宰》:“昔者贾岛长安市,苦吟曾遇韩公知。”

〔炼推敲〕 宋·陆游《四月二十三日作》:“款门僧亦绝,无句炼推敲。”

〔推敲字〕 元 · 马致远 《湘妃怨》:“吟诗未稳推敲字,为西湖捻断髭。”


【词语推敲】   汉语词典:推敲

猜你喜欢

  • 矛盾

    源见“自相矛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唐刘知幾《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矛”,是古代的一种主要的兵器,首为铜或铁制的尖刺刀,安以

  • 盲者得镜

    比喻无用。《淮南子.人间训》:“夫戟者所以攻城也,镜者所以照形也,宫人得戟,则以刈葵。盲者得镜,则以盖卮。”葵:冬葵,蔬菜名。卮:古代一种盛酒器。主谓 瞎子虽然得到了镜子,却照不见自己,也看不见镜中的

  • 观者如堵墙

    堵:墙壁。 观看的人象围墙一样。 形容观众很多。语出《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明.宋濂《文原》:“习大射

  • 蘧大夫知非之年

    源见“蘧瑗知非”。指五十岁。清胡介《复龚中丞定山书》:“介与定山去蘧大夫知非之年,止三四岁矣,亦当思一闲着,求一退步。”

  • 酉室

    源见“书通二酉”。指小酉山石穴。相传其中有秦人藏书千卷。清钱谦益《答书砚》诗:“帘阁悄然私自问,蓬山 酉室又何如?”【词语酉室】   汉语大词典:酉室

  • 紫云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六:“杜牧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愿罢镇闲居(李愿数出任节度使官,好追求声色),声伎豪奢,高会朝客,杜瞪目注视,问李云:‘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

  • 挂冕

    同“挂冠”。北齐祖鸿勋《与杨休之书》:“东都有挂冕之臣,南国见捐情之士。”《春在堂随笔》卷二引《唐开成五年往生碑》:“遗民挂冕,康乐投簪,史氏称之,其风不泯。”【词语挂冕】   汉语大词典:挂冕

  • 蟾魄

    同“蟾蜍魄”。唐 顾甄远《惆怅》诗之二:“禁漏声稀蟾魄冷,纱厨筠簟波光净。”【词语蟾魄】   汉语大词典:蟾魄

  • 襦温袴暖

    源见“歌五袴”。借指地方官施惠政造福于民。宋柳永《瑞鹧鸪》词之二:“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袴暖,已扇民讴。”

  • 赤骥换青娥

    源见“妾换马”。指人的倜傥风流。唐白居易《酬裴令公赠马相戏》诗:“安石风流无奈何,欲将赤骥换青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