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都邑。偶:相配,比得上。国:指国都。 大城市和京都不相上下,这是祸乱的根本。 古时等级制度森严,认为妾媵和正妻、庶子和嫡子、大城和国都都应保持差距,否则就会招致祸乱。语出《左传.闵公二年》:“
《文选.张衡〈东京赋〉》:“秦政利觜长距,终得擅场。”薛综注:“言秦以天下为大场,喻七雄为斗鸡,利喙长距者终擅一场也。”此以斗鸡场比喻秦国以强盛,并吞六国,专据一场。后以“擅场”喻技艺超群。唐杜甫《冬
僧:信奉佛教的出家人。儒:儒士。为礼:行礼。此典指孛术鲁翀以身居天下儒人师(国子祭酒)为由,不肯向吐蕃帝师俯伏进觞。孛术鲁种(1279-1338),字子翚,女真族,邓州顺阳(今河南邓县西北)人。初任县
同“五侯鲭”。元马臻《闲居自遣》诗:“德愧王良千里马,食无娄护五侯鲭。”
源见“三十六策,走为上策”。极言计策之多。清黄遵宪《悲平壤》诗:“三十六计莫如走,人马奔腾相践蹂。”马南邨《燕山夜话.三十六计》:“古人所谓三十六计,原来并没有详细的内容,只是借太阴六六之数,表示阴谋
《史记.夏本纪》:“鸟夷皮服。”裴骃集解:“郑玄曰:‘东方之民搏食鸟兽者。’孔安国曰:‘服其皮,明水害除。’”本谓东方海岛居民以鸟兽皮毛为服。后因以“鸟服”借指荒远之地。鸟,同“岛”。南朝 宋鲍照《石
《诗.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孔:甚、很。武:勇武、勇敢。后因以“孔武有力”形容十分威武而有力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鸦头》:“孜渐长,孔武有力,喜田猎,不务生产,
《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
《左传.桓公十七年》载:春秋时齐桓公的宦官寺人貂谀事桓公。桓公卒,诸公子争立,寺人貂等恃宠争权,杀群吏,立公子无亏,齐国内乱。后因以“竖刁”或“竖刀”蔑称寺人貂。亦以泛指阉宦奸臣。《史记.齐太公世家》
源见“魏车委照”。喻指治国谋略。明高启《赠杨荥阳》诗:“手持照国珠,胸出补衮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