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桃李成蹊

桃李成蹊

蹊(xī希):小路。此典比喻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因为开花和结有果实吸引人们前来,所以在树下很自然地被人们踩成一条小路。后以此典形容人品行高尚,自然受人仰慕;或比喻注重实际而不讲求虚名。司马迁撰写《史记·李将军列传》最后评论说:“《论语》上说:‘在上位之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之人本身行为不端正,虽然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广将军诚恳质朴像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讲话。到他死时,天下无论认识他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极尽哀痛。他那种忠实品质确实得到士大夫们信任!俗话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地被人们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浅近,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此典又作“嘉树下成蹊”、“成蹊”、“桃李无言”、“芳菲不为言”、“李无言”、“成蹊桃李”、“桃李无蹊”、“无言桃李”、“桃李不须言”、“桃李言”、“蹊为李广”。

【出典】:

史记》卷109《李将军列传》2878页:“太史公曰:《传》(指《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引语出自《论语·子路》篇)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xún xún巡巡,通“恂恂”,谦恭谨慎)如鄙人(居住郊野未见世面之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他,指李广)其(那)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yàn宴,群众中流传简单通俗有深刻道理之语句)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例句】: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南朝齐·谢眺《和徐都曹》:“桃李成蹊径,桑榆阴道周。” 南朝梁·萧绎《芳树》:“交让良宜重,成蹊何用言。” 唐·杜牧《紫薇花》:“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唐·周弘亮《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愿莫随桃李,芳菲不为言。” 宋·杨亿《即目》:“峰奇云待族,蹊暗李无言。” 宋·黄庭坚《谒金门·示知命弟》:“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宋·陈师道《寄毫州何郎中》:“松篁有节元宜晚,桃李无蹊只自薰。” 宋·朱淑真《春日杂兴》:“窈窕风光艳艳春,无言桃李一番新。” 明·袁宏道《邺城道》之八:“成蹊人自省,桃李不须言。” 明·皇甫汸《奉答子安兄》:“情忘桃李言,迹岂匏瓜系。” 明·徐渭《李》:“蹊堪为李广,核可付王戎。”


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金·元好问《南乡子》词:“迟日惠风柔,~绿渐稠。”


【典源】《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汉书·李广传》亦载。

【今译】 汉代将军李广抗击匈奴,身经七十余战,匈奴望而生畏,称为“飞将军”。司马迁为其作传,称赞说: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不正是李广的写照吗?李广看上去像个老百姓,且不擅辞令,然而他死去,无论认识他或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之哀痛,因为他忠心耿耿,待人以诚。正如谚语所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树李树虽不说话,自能以花果吸引人们前来,树下以至走出一条小路。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品行高尚,自然受人仰慕、爱戴。

【典形】 成蹊、成蹊桃李、芳菲不为言、嘉树下成蹊、李无言、李下蹊、桃李不须言、桃李成蹊、桃李径、桃李无蹊、桃李无言、桃李言、无言桃李、蹊为李广、满蹊桃李、桃李无情、桃李终不言、桃阴旧蹊、将军桃李、门下成蹊。

【示例】

〔成蹊〕 南朝梁·萧绎《芳树》:“交让良宜重,成蹊何用言。”

〔成蹊桃李〕 宋·黄庭坚《谒金门·示知命弟》:“君似成蹊桃李,人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芳菲不为言〕 唐·周弘亮《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愿莫随桃李,芳菲不为言。”

〔嘉树下成蹊〕 魏·阮籍《咏怀》之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李无言〕宋·杨亿《即目》:“峰奇云待族,蹊暗李无言。”

〔李下蹊〕 清·钱谦益《九月望日得石斋馆文诗》:“世事蕉中梦,人情李下蹊。”

〔桃李不须言〕 明·袁宏道《邺城道》之八:“成蹊人自省,桃李不须言。”

〔桃李成蹊〕 南朝齐·谢脁《和徐都曹》:“桃李成蹊径,桑榆阴道周。”

〔桃李无蹊〕 宋·陈师道《寄亳州何郎中》:“松篁有节元宜晚,桃李无蹊只自薰。”

〔桃李无言〕 唐·杜牧《紫薇花》:“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桃李言〕 明·皇甫汸《奉答子安兄》:“情忘桃李言,迹岂匏瓜系。”

〔无言桃李〕 宋·朱淑真《春日杂兴》:“窈窕风光艳艳春,无言桃李一番新。”

〔蹊为李广〕 明·徐渭《李》:“蹊堪为李广,核可付王戎。”


【词语桃李成蹊】  成语:桃李成蹊汉语词典:桃李成蹊

猜你喜欢

  • 散乐

    民间歌舞百戏的总称。《周礼.春官.旄人》:“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汉郑玄注:“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自有舞。”原指周代民间乐舞,南北朝后,成为百戏的同义语。【词语散乐】   汉语大词

  • 无趾

    《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兀,刖一足曰

  • 忘家忘亲忘身

    参见:忘家

  • 没羽之虎

    源见“射石饮羽”。指大石。宋王安石《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泉》:“没羽之虎行林间,箨龙失职因藏跧。”偏正 指怪石。语本汉·韩婴《韩诗外传》卷6:“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

  • 冥行擿埴

    汉扬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李轨注:“埴,土也。盲人以杖擿地而求道,虽用白日,无异夜行,夜行之义,面墙之喻也。”后以“冥行擿埴”比喻暗中摸索。康有为《大同书》甲部五章:“若愚者乎,

  • 题桥柱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汉司马相如初离蜀赴长安,曾于成都城北升仙桥题句于桥柱,自述致身通显之志,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太平御览》卷七三、《艺文类聚》卷六三引此,桥名作“升迁”。后以“

  • 骑箕尾

    《庄子.大宗师》:“傅说(说,音yuè,傅说,相传原是商朝傅岩地方从事版筑的奴隶,后被商高宗武丁发现,任为相,国得以治)得之以相武丁(商代国君,后被称为高宗,他是商王盘庚弟小乙之子,重用傅说、甘盘为大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止:语助词。景行:高尚的德行。 仰望高山,效法大德。 表示对德高望重者的敬仰。语出《诗.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淮南子.说山训》:“撰良马者,非以逐狐狸,将以射

  • 携杖逐壶公

    源见“杖化龙”。谓追随道术之士。唐唐彦谦《乱后经表兄琼华观旧居》诗:“长忆映碑逢若士,未曾携杖逐壶公。”

  • 井蛙之见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虚:所居之处。意谓由于所处环境的限制和影响,造成观察问题和判断事物的偏颇与狭隘。后因以“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