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汲黯卧治

汲黯卧治

指汲黯(àn岸)为官用清静治理有成效,汉武帝再调任他为官,借重他“卧而治之”。后以此典比喻地方官吏为政清简,地方太平。汲黯(?——前112年),字长孺,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他生性孤傲,谈吐直率,在汉武帝时任中大夫(郎中令属官,掌议论),常廷争直谏,使汉武帝不快。汲黯外调东海郡(郡治今山东郯城西北)做太守(一郡行政最高长官),他学习黄帝、老子言论,治理官府和民众事务,爱好清静无为,选择郡丞和能干之书史,把郡中事务都委托给他们。汲黯治理郡政,只是掌握与督责检查大纲,不苛求琐碎细节。汲黯经常生病,躺在卧室里面不出门。过了一年多,东海郡大为太平安定。汉武帝派使召汲黯任命为淮阳郡(今河南鹿邑、柘城、扶沟等县)太守。汲黯拜伏在地辞谢不接印,诏书多次强迫给他,然后接受诏命。汉武帝说:“您轻视淮阳郡吗?我日后再将召您回来。现因淮阳郡官吏和百姓不相融洽,我只是借重您的威名德望,请您躺卧着治理好了。”汲黯处理郡政仍然按照过去清静治理之方法,淮阳郡政事清明。此典又作“卧治”、“卧理”、“东南卧理”、“淮南卧理”、“淮阳绩”、“汲黯卧理”、“卧淮阳”、“淮阳卧”。

【出典】:

史记》卷120《汲郑列传》3105、3110页:“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

【例句】:

南朝梁·丘迟《旦发鱼浦潭》:“坐啸昔有委,卧治今可尚。” 唐·骆宾王《上兖州刺史启》:“至如卧理称难,坐啸匪易。披裳问疾,垂爱景以字人。”唐·李颀《奉送漪叔游颍川》:“闻道淮阳守,东南卧理清。” 唐·贾岛《送汲鹏》:“淮南卧理后,复逢君姓汲。” 宋·刘敞《睡起》:“愧无淮阳绩,高卧亦终年。” 宋·苏辙《寄题密州新作》:“谢安未厌频携妓,汲黯犹须卧理民。” 宋·苏辙《次韵张君病起》:“去卧淮阳从病守,功名他日许君期。” 清·唐孙华《送同年郑禹梅出守高州》:“暂烦淮阳卧,还卜颍川相。”


【典源】 《史记·汲郑列传》:“ (汲黯) 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上曰:‘君薄淮阳邪? 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汉书·汲黯传》亦载。

【今译】 汲黯字长孺,汉武帝时为东海太守,他治政主张清静无为,把握大的要旨,而不苛求小节,自己卧病在室内不出,东海大治。后淮阳一带民私铸钱,又特意起用他为淮阳太守,汲黯辞以多病,武帝说:“你不愿去淮阳吗?我特意召你去,淮阳官吏与百姓有矛盾,我是借重你的威望,你只要在那养病就可以治理的。”汲黯至郡仍像在东海一样治理,淮阳政事也清明了。

【释义】 后以此典称扬地方官吏为政清简,地方太平。

【典形】 东南卧理、淮南卧理、淮阳绩、淮阳卧、汲黯卧理、卧淮阳、卧理、卧治、汲黯简靖、淮阳效理、淮阳高卧、淮阳多病、薄淮阳。

【示例】

〔东南卧理〕 唐·李颀《奉送漪叔游颍川》:“闻道淮阳守,东南卧理清。”

〔淮南卧理〕 唐·贾岛 《送汲鹏》:“淮南卧理后,复逢君姓汲。”

〔淮阳绩〕 宋·刘敞《睡起》:“愧无淮阳绩,高卧亦终年。”

〔淮阳卧〕 清·唐孙华《送同年郑禹梅出守高州》:“暂烦淮阳卧,还卜颍川相。”

〔汲黯卧理〕 宋:苏辙《寄题密州新作》:“谢安未厌频携妓,汲黯犹须卧理民。”

〔卧淮阳〕 宋·苏辙《次韵张君病起》:“去卧淮阳从病守,功名他日许君期。”

〔卧理〕 唐·骆宾王《上兖州刺史启》:“至如卧理称难,坐啸匪易。披裳问疾,垂爱景以字人。”

〔卧治〕 南朝梁·丘迟《旦发鱼浦潭》:“坐啸昔有委,卧治今可尚。”


猜你喜欢

  • 识吕蒙

    《三国志.吴主传》:“遣都尉赵咨使魏,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后因以“识吕蒙”为善于识人用人

  • 一叶迷山

    比喻为局部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和整体。《儿女英雄传》第 二五回: “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鹖冠子·天则》: “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

  • 览镜归妻

    源见“破镜重圆”。谓让离散的女子归与原夫,重新团聚。《剪灯新话.翠翠传》:“今则杨素览镜而归妻,王敦开阁而放妓。”

  • 凿壁偷光

    《西京杂记》卷二(按:《西京杂记》一书,《隋书.经籍志》原不著撰者姓名,但旧题一作汉刘歆撰,也有作晋葛洪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匡衡家贫,为人

  • 附凤

    同“附凤攀龙”。《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臣绍袭先业,奄有江表,顾以瞻乌未定,附风何从!”【词语附凤】   汉语大词典:附凤

  • 染丝之叹

    《墨子.所染》:“(墨子)见染丝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见到染丝为什么感伤呢?这是因为他从“染丝”,联想世间事理产生了深刻的感触。丝本是洁白无瑕的,一旦放入青色的

  • 聚萤

    源见“囊萤照读”。收聚萤光以照明。形容刻苦力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唐高適《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诗:“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

  •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引:延长,伸展。 露水清晨初降,桐树始发新枝。 形容春晨的清新景象。语出《世说新语.赏誉》:“时(王)恭尝行散至京口射堂,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宋.李清照《念奴娇.春情》:“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 凝霜木稼

    《旧唐书.让皇帝宪纪》:“让皇帝宪,本名成器,睿宗长子也……(开元)二十九年冬(十月),京城寒甚,凝霜封树,时学者以为《春秋》‘雨木冰’即此是。亦名树介,言其象介胄也。宪见而叹曰:‘此俗谓树稼者也。谚

  • 长川日夜逝

    源见“逝川”。谓感叹时光流逝,事物变迁。宋范成大《晁子西寄诗谢酒》诗:“长川日夜逝,鬓发空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