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画饼充饥

画饼充饥

原比喻徒具虚名,而于实际并无补益;后比喻以空想来安慰自己。卢毓(?-257年),字子家,涿郡涿(今河北涿县)人。东汉末,以才学见称于世,初应曹操之聘为丞相法曹议令史,入魏为吏部郎。明帝曹睿时迁侍中,旋擢吏部尚书。他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极谏,明帝十分钦服。让他选拔人才接替他侍中的职务,并要求此人和他的为人一样。卢毓选拔了明帝比较熟悉的郑冲。明帝让他举荐自己所不知道的人,于是卢毓又推荐了阮武、孙邕。明帝最后选定了孙邕。当时朝中有诸葛诞、夏侯玄、邓飏等人,只重清淡,不务实际,明帝很是厌恶。在选拔中书郎的时侯下诏说:“能否得到称职的中书郎,就在于卢毓了。选举人才时不要只看他的名声,名声如同画在地上的饼,是不能吃的。”

【出典】:

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卷22第651页:“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例句】:

宋·赵蕃《晚行田间书事二首》其二:“我生饱识田家趣,只坐无田归计迟;纵是无田佣可得,莫将画饼欲充饥。” 明·施耐庵《水浒传》51回:“官人今日见一文也无,提甚三五两银子,正是教俺‘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连动 语本《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①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唐·冯用之《权论》:“其或不可为而为,则礼义如~矣。”△用于形容事物的状态。②比喻凭借空想自我安慰。[例]她懂得用“画饼充饥”的方法冲淡经济拮据的现状给生活带来的种种不快。△多用于形容生活态度。→望梅止渴。也作“充饥画饼”。


【典源】《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前此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有四聪八达之诮,帝疾之,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今译】 三国魏明帝时,有些名士喜欢沽名钓誉,明帝很厌恶。当时要选拔中书郎,明帝下诏说:“得不得到人才,在于卢毓。选拔不要根据名气大小,名气如同画在地上的饼。是不能吃的。”

【释义】 后以此典指虚有其名,无益实用。

【典形】 充饥画饼、画饼、画饼充饥、画地饼、画地为饼、虚名画饼。

【示例】

〔充饥画饼〕 元·关汉卿《诈妮子调风月》:“便是止渴思梅,充饥画饼,因甚顷刻休?”

〔画饼〕 唐·元稹《钱重物轻议》:“若更将广引古今,诞饰词辩,有齐画饼,无益国经。”

〔画饼充饥〕 宋·李清照《打马赋》:“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 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

〔画地饼〕 宋·黄庭坚《饮润父家》:“一醉解语花,万事画地饼。”

〔虚名画饼〕 宋·陆游《酒熟醉中作短歌》:“虚名一画饼,陈迹几刍狗?”


【词语画饼充饥】  成语:画饼充饥汉语词典:画饼充饥

猜你喜欢

  • 人龙

    同“人中龙”。唐黄滔《南海韦尚书启》:“自从见作人龙,翔为鸟凤,腾辉瑞谍,流庆皇家。”【词语人龙】   汉语大词典:人龙

  • 授手援溺

    《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溺:落水、淹没。授手:伸出手。意谓如果是天下百姓遭受苦难,要用道(即儒家极力推行的仁政)方能拯救;如果是嫂子溺于水中,那么,应伸出手去救护她,就

  • 下马冯妇

    源见“冯妇”。称重操旧业的人。《儿女英雄传》三三回:“我家虽不宽余,也还可以勉强温饱,都因我无端的官兴发作,几乎弄得家破人亡;还仗天祖之灵,才幸而作了个‘失马塞公’,如今要再去学那‘下马冯妇’,也就似

  • 百废具兴

    见“百废俱兴”。【词语百废具兴】  成语:百废具兴汉语大词典:百废具兴

  • 恋轩

    南朝 宋鲍照《代东武吟》:“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后以“恋轩”喻感恩不忍离去。唐黄滔《上崔右丞启》:“今则已庄行计,即拟出京。不唯推戴岳之诚,指于皎日;抑且切恋轩之志,泣向清风。”【词语恋轩】  

  • 人到中年万事休

    见〔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主谓 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已逝,事业上不会再有什么作为。元·关汉卿《一枝花·不服老》:“恰不道~,我怎肯虚度了春秋。”△多用于感慨抒怀。

  • 玉倒

    同“玉山倾倒”。清孔尚任《桃花扇.眠香》:“金樽佐酒筹,劝不休,沉沉玉倒黄昏后。”

  • 钻穴逾隙

    同“钻穴逾墙”。《聊斋志异.果报》:“其为人邪荡不检,每有钻穴逾隙之行。”见“钻穴逾墙”。《聊斋志异·果报》:“安丘某生,通卜筮之术,而其为人邪荡不检,每有~之行,则卜之。”【词语钻穴逾隙】  成语:

  • 展草之恩

    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孙权时,李信纯,襄阳纪南人也。家养一狗,字曰‘黑龙’,爱之尤甚,行座相随,饮馔之间,皆分与食。忽一日,于城外饮酒大醉,归家不及,卧于草中。遇太守郑瑕出猎,见田草深,遣人纵火燕

  • 贫穷则父母不子

    贫穷的时候,就连父母也不认自己的儿子。 这是古人有感于世态炎凉的愤激之语。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聊斋志异.镜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