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矫枉过正

矫枉过正

矫(jiǎo角):纠正、矫正。枉:弯曲。把弯曲的东西扭直,结果又弯向另一方。比喻纠正事物的偏失、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而又陷于另一偏失、错误之中。《汉书·诸侯王表》说:汉朝建立初期,为了矫正秦朝权力过分集中致使政权孤立的弊病,分割国土分封给宗室和功臣为王侯,结果使一些诸侯国跨州兼郡,数十座城市连绵,以致于宫室百官等各项建制竟与京城天子相同,诸侯国的力量又过于强盛了,这真是矫枉过正了。后以此为典,言矫正枉曲,超过限度,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又作“矫枉过直”。

【出典】:

汉书》卷14《诸侯王表》393、394页:“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而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枉过其正矣。”颜师古注曰:“挢与矫同。枉,曲也。正曲曰矫。言矫秦孤立之败而大封子弟,过于强盛,有失中也。”

【例句】:

汉·班固《汉书·孝成许皇后传》:“吏拘于法,亦安足过?盖矫枉者过直,古今同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当君子困穷之时,局高天,蹐厚地,犹恐有镇压之祸也,逮至清世,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于此耳。” 宋·李觏《寄上范参政书》:“孔子曰:‘礼,与其奢而宁俭。’矫枉过正,此其时也。” 宋·秦观《财用上》:“士大夫矫枉过直,邈然以风裁自持,不复肯言财利之事。” 元·脱脱《宋史·王存等传论》:“他有更张,随事谏止,不少循默,然无矫枉过中之失。”


主谓 纠正偏差超过了限度而又转向另一方。比喻纠偏过头,改错方法不当。刘卫华、张欣武《哈佛女孩刘亦婷》:“父母建议用~的办法迅速解决问题,婷儿表示赞同。”△贬义。多用于表示处事方法失当而又产生新问题。→过犹不及 枉直必过。也作“矫枉过当”、“矫枉过直”、“矫枉过中”。


【词语矫枉过正】  成语:矫枉过正汉语词典:矫枉过正

猜你喜欢

  • 蹈春冰

    源见“虎尾春冰”。比喻身陷险境。宋陆游《示二子》诗:“岂不怀荣畏友朋,一生凛凛蹈春冰。”

  • 冒大不韪

    同“犯天下之不韪”。《清史稿.礼志二》:“严谕集议,尚未裁决遵行,则后人孰肯冒大不韪?”见“冒天下之大不韪”。《清史稿·礼志二》:“严谕集议,尚未裁决遵行,则后人孰肯~?”【词语冒大不韪】  成语:冒

  • 骑鹿

    同“骑白鹿”。明何景明《三清山人歌》:“骑鹿时见南斗君,闻笙夜候缑山鹤。”【词语骑鹿】   汉语大词典:骑鹿

  •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 忧心惙惙

    惙( ㄔㄨㄛˋ chuò )惙:忧郁貌。 形容满腹忧思。语出《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惙惙。”唐.杜甫《祭外祖祖母文》:“聿以生居贵戚,衅结狂竖,雌伏单栖,雄鸣折羽。忧心惙惙,独行踽踽。

  • 崔瑗铭

    源见“座右铭”。指汉崔瑗书于座右用以自戒之辞。唐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吴县内诸官》诗:“侧闻鲁恭化,秉德崔瑗铭。”

  • 服香升仙

    晋葛洪《神仙传》卷八“卫叔卿”载:“卫叔卿者,中山人也,服云母得仙”。汉元封二年八月,孝武皇帝遣使者梁伯与度世(卫叔卿的儿子)共去华山找卫叔卿,因有辄火不能上山。卫叔卿与众仙在山上博戏,并对儿子度世说

  • 若教鲍老当筵舞,更觉郎当舞袖长

    鲍老:宋代戏剧脚色名。郎当:衣服宽大不合身貌。 如果让鲍老在筵前歌舞,他那舞袖郎当的样子会更加令人捧腹呢! 比喻批评与被批评双方,如果易地而处,则前者比后者的缺点更严重。语出宋.杨亿《傀儡》诗:“

  • 惊惶无措

    同“惊惶失措”。《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武当时未曾开谈,先流下泪来。吓得众人惊惶无措。”《红楼梦》第一一六回:“正走时,只见一人手提宝剑,迎面拦住,说:‘那里走!’吓得宝玉惊惶无措。”见“

  • 张昭塞门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