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碧纱笼诗

碧纱笼诗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起自苦寒》:“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绝句曰:‘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己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唐人王播官至宰相,名声显赫,有人趋奉捧场,用碧纱把他当年在扬州惠昭寺木兰院的题诗笼护起来。后因以“碧纱笼诗”用为居官荣显则人多趋奉的典故。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


【典源】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王播少孤贫,尝客杨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食飱。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绝句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唐段相文昌,家寓江陵,少以贫窭修进,常患口食不给,每听曾口寺斋钟动,辄诣谒飱,为寺僧所厌,自比乃斋后扣钟,冀其晚届而不速食也。后入登台座,连出大镇,拜荆南节度,有诗《题曾口寺》云:‘曾遇阇黎饭后钟’。盖为此也。”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世传魏野尝从莱公 (寇准)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

【今译】 唐代王播年少时孤贫,曾客居扬州惠昭寺木兰院读书,随僧人一道吃饭。僧人厌烦,于是提前吃饭,等王播听到钟声来到,饭已吃过。后王播官居高位,又出镇此地,重游木兰院时,见旧日所题之诗都以碧纱罩护,不禁感慨,写诗讥讽今昔变化。又有记载为唐相段文昌事,大略相类,宋代魏野曾从宰相寇准 (封莱国公) 同游陕地僧寺,各在寺中题诗留记。后二人又同游此寺; 见寇准诗已用碧纱罩护,而魏野诗却是落满灰尘。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世态炎凉,感慨以势取人; 也用以指对所题诗的赏识和珍爱。

【典形】 碧纱之笼、饭后钟、护碧纱、纱笼素碧、纱笼相后先、诗壁无纱、未饭钟、斋后钟、罩碧纱、钟非饭、醉墨纱笼、阇黎饭后钟、粥后饭堂空、斋竟鸣钟、闻钟过斋。

【示例】

〔碧纱之笼〕 宋·张孝祥《湖南宴交代刘舍人》:“望碧纱之笼,久注神仙之籍;听白麻之告,径跻丞弼之司。”

〔饭后钟〕 宋·陆游《枕上作》:“虽无客共樽中酒,何至僧鸣饭后钟。”

〔护碧纱〕 宋·孙觌《再至》:“悬知不是唐王播,惭愧高僧护碧纱。”

〔纱笼素碧〕 宋·刘过《沁园春·题黄尚书夫人书壁后》:“记东坡赋就,纱笼素碧; 西山句好,帘卷晴珠。”

〔纱笼相后先〕 宋·范成大《送郭明复寺丞守蜀州》:“此地著经济,纱笼相后先。”

〔诗壁无纱〕 清·赵翼《再到扬州游红桥》:“履綦有迹重移屐,诗壁无纱半没尘。”

〔未饭钟〕 宋·苏轼《元佑六年六月杭州召还》:“却寻三十年前味,未饭钟时已饭茶。”

〔斋后钟〕 宋·张元千《次韵奉酬楞伽室老人歌》:“乾竺宗旨超隐峰,客至不鸣斋后钟。”

〔罩碧纱〕 唐·李洞《和曹监春晴见寄》:“功成名著扁舟去,愁睹前题罩碧纱。”

〔钟非饭〕 宋·苏轼《石塔寺》:“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醉墨纱笼〕 清·陈维崧《清平乐·夜饮友人别馆》:“漫劳醉墨纱笼,且娱别院歌钟。”


猜你喜欢

  • 阳石污,公孙诛

    《汉书.公孙贺传》:“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 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一年中最好的景物,泛指一年的时节。何时了:何时完了。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何时才到尽头? 表示心情不舒畅,时日很难挨过。语出五代.南唐李后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元

  • 沅茝醴兰

    见“沅芷澧兰”。※茝,不读作jī,又,古读zhǐ。

  • 王后卢前

    五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初唐“四杰”中,杨炯对王杨卢

  • 心之忧矣

    之:句中助词。 谓心中忧伤。语出《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同书《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北周.庾信《竹杖赋》:“中国明于礼义,

  • 下蔡倡

    借指美貌女妓。唐李商隐《夜思》诗:“古有阳台梦,今多下蔡倡。” 参见:○东墙窥宋

  • 民不畏死

    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李劼人《大波》:“他向老五端锦笑说:‘除非真正讲革命,讲排满的乱党分子,才可以说~,但这类人,全中国能有好多?’”【词语民不畏死】  成语:民不畏死汉语大词典:民不畏死

  • 泽骨之惠

    同“泽枯之惠”。明 沈榜《宛署杂记.宫庄》:“其生也有乞怜之仁,其没也有泽骨之惠。”

  • 叩牛歌

    同“饭牛歌”。元陈孚《出门别亲友》诗:“岂无叩牛歌,亦有扪虱谈。”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萧萧:形容风声。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易水:在今河北省西部,大清河上源支流。 萧萧哀风,激荡着易水的寒波,壮士这一去就永不回还。 这是荆轲辞别燕太子丹出发刺秦王时的歌辞。后常用以形容壮烈的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