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萱草忘忧

萱草忘忧

《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陆德明释文:“谖,本又作萱。”古制,北堂为主妇居室,也是母亲居室,因以代指母亲。在北堂阶前种植萱草,象征母爱,故可忘忧。后遂用“萱草忘忧”为排解忧愁的典故。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初学记》卷二七引三国 魏王朗《与魏太子书》:“不遗惠书,所以慰沃,奉读欢笑,以藉饥渴。虽复萱草忘忧,皋苏释劳,无以加也。”三国 魏嵇康《养生论》:“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主谓 萱草,多年生草木植物,供观赏。俗多以喻母子。子能慰其母,可使母以忘忧。语本《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嵇康《养生论》:“合欢蠲忿,~,愚智所共知也。”△多用于儿子安慰母亲方面。


【典源】《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 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mei)。”毛传:“谖草令人忘忧。”郑笺云:“谖,本又作萱。”《文选·嵇康〈养生论〉》:“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今译】 古人认为萱草可以使人忘却忧愁烦闷,所以萱草又名忘忧草。《诗经·伯兮》是一首妇人思念远行丈夫的诗,其中写道:“哪儿去找忘忧草,为我移到盆里栽。一心只在惦念你,使我胸中愁难排。”

【释义】 后以此典指有所寄托而排遣忧愁。

【典形】 北堂萱、树萱、忘忧代萱苏、忘忧萱草、萱草忘忧。

【示例】

〔北堂萱〕 唐·骆宾王《同辛簿筒仰酬思玄上人》:“忘怀南涧藻,蠲思北堂萱。”

〔树萱〕 唐·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托阴当树李,忘忧当树萱。”

〔忘忧代萱苏〕 清·唐孙华《夏日斋中读书》:“潇洒送炎燠,忘忧代萱苏。”

〔忘忧萱草〕 宋·黄庭坚《满庭芳》:“明眼空青,忘忧萱草,翠玉闲淡梳妆。”

〔萱草忘忧〕 南朝梁·萧纲《听夜妓》:“合欢蠲忿叶,萱草忘忧条。”


【词语萱草忘忧】  成语:萱草忘忧汉语词典:萱草忘忧

猜你喜欢

  • 平步青云

    同“平地青云”。宋袁文《甕牖闲评》卷三:“廉宣仲高才,幼年及第,宰相张邦昌纳为壻,当徽宗时自谓平步青云。”见“平地青云”。林深《御制家谱》:“这些由布衣草民白衫秀士经数千日寒窗苦读终于~踏玉阶到了这里

  • 戴望天盆

    同“戴盆望天”。唐杜牧《忆游朱坡四韵》诗:“如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 陈卿竹叶船

    源见“竹叶舟”。指僧道所为仙舟。宋范成大《周畏知司直得帅》诗:“暂来忽去都如梦,疑是陈卿竹叶船。”

  • 羲和

    源见“羲和驭日”。传说中驾御日车之神。指代太阳。《后汉书.崔骃传》:“氛霓郁以横厉兮,羲和忽以潜晖。”李贤注:“羲和,日也。”【词语羲和】   汉语大词典:羲和

  • 胶牙饧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进屠苏酒、胶牙饧。”又引晋.周处《风土记》:“胶牙者,盖以使其牢固不动。”胶牙饧,即麦芽糖。唐.白居易《长庆集》五四《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

  • 机械者流

    《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庄子文中“机械者”系指心中充满机关巧算的人。后因以“机械者流”称谓奸佞巧诈之徒。清.沈起凤《谐铎》卷七:“我辈笑啼,由中而发;不似世途上机械者流,动以假面向人。

  • 觚不觚

    《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朱熹集注:“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后因以“觚不觚”比喻事物名实不符

  • 彩凤书

    同“凤书”。唐吴融《禁直偶书》诗:“敢期林上灵乌语,贪草云间彩凤书。”

  • 一成不变

    原指刑法一经制定,就不可改变。后则用以指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古代制订刑罚制度的原则,凡是涉及犯法之事,即使罪行很轻,也不要赦免。因为刑法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而这种规范是定型的东西,一旦制定就不能改变

  • 俯拾地芥

    《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唐.颜师古注:“地芥,谓草芥之横在地上者。俯而拾之,言其易而必得也。青紫,卿大夫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