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蛊惑人心

蛊惑人心

蛊(gǔ古):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叫蛊。 蛊惑:毒害;迷惑。常指用不正当方法来鼓动和迷惑、毒害人们的思想情绪。 博尔辉(?-1651年),又作博尔惠,姓他塔喇,满洲正白旗人。曾从清太宗皇太极攻击明兵,屡立战功。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他因传说睿亲王多尔衮(gǔn滚)遗言而获罪,被逮捕关进监狱,罪名是博尔辉、罗什动摇国家大事,传播谣言迷惑人心,论罪判死刑,没收全部家产。

【出典】:

清史稿》卷246《博尔辉传》9647页:“执博尔辉等下狱,坐博尔辉、罗什动摇国事,蛊惑人心,论死,籍(登记没收)其家(家产)。”

【例句】: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3回:“只恨你现下身当教习,手里头拿着一个指导后生的大权,却胆敢把这个反天逆地、阻碍进化、蛊惑人心的邪说谬论,说将出来,你可是怕现在的民贼恃着强权欺负平民还不够,还要替他做个瘟疫虫不成?” 杨献珍《党校建设的鼓舞和指导者》:“通过检查总结党校工作,批判了那些蛊惑人心、荒诞无稽的口号。”


述宾 蛊,传说中的毒虫。比喻制造舆论或散布谣言来迷惑、欺骗和煽动群众。《清史稿·博尔辉传》:“执博尔辉等下狱,坐博尔辉、罗什动摇国事,~,论死,籍其家。”张贤亮《小说中国》:“我不是说改革开放后的某些现实不应批判,而是说对当前某些现实的批判再使用老掉牙的批判武器,不仅毫无建设性意义,并且混淆视听,~无过于此。”△贬义。用于描写蛊惑煽动举止。→妖言惑众 造谣惑众 乱人耳目 ↔谈言微中


【词语蛊惑人心】  成语:蛊惑人心汉语词典:蛊惑人心

猜你喜欢

  • 建家

    《书.盘庚中》:“永建乃家。”孔传:“卿大夫称家。”古卿大夫受封,其封邑为世袭领地,亦称国。后以“建家”指建立国家。《文选.张衡〈东京赋〉》:“高既受命建家,造我区夏矣。”薛综注:“言高祖受上天之命,

  • 的一确二

    见“丁一卵二”条。并列 形容确凿不移。元·关汉卿《三勘蝴蝶梦》》1折:“怕不待~,早招承死罪无辞。”△用于事情的确实。→丁一确二【词语的一确二】  成语:的一确二汉语大词典:的一确二

  • 棰楚之下,何求不得

    棰楚:古代鞭杖之类刑具。亦称鞭杖之刑。 在严刑拷打之下,哪样结论不可以从囚犯口中得到? 旧指滥施刑罚,苦打成招。语出《汉书.路温舒传》:“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京本通

  • 妾扇经秋掩

    源见“班姬咏扇”。喻女子色衰失宠。清钱谦益《团扇篇》诗:“从教妾扇经秋掩,但愿君心并月圆。”

  • 舞彩

    同“舞衣斑”。宋陈允平《风入松.寿恕斋谢待制》词:“竹外椿前舞彩,柳边槐底鸣珰。”【词语舞彩】   汉语大词典:舞彩

  • 闻一知二

    源见“闻一知十”。本与“闻一知十”对比,谓听到一事只能推及两事。后亦用以形容聪明而善类推。《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其聪明绝世无双,真个闻一知二,问十答十。”连动 听到一事

  • 抟翼万里

    源见“鲲鹏展翅”。比喻志向远大,奋发有为。《花月痕》四六回:“激浊扬清,人才辈起。独有虬髯,抟翼万里。”

  • 射像止啼

    《汉书.酷吏.郅都传》:“匈奴至为偶人象都,令骑驰射,莫能中,其见惮如此。”《新唐书.郝玭传》:“虏大畏,道其名,以怖啼儿。”汉景帝时,雁门太守郅都为人勇悍,号称“苍鹰”。匈奴做成郅都的偶象,让士兵骑

  • 江山三字定

    源见“三字狱”。谓岳飞被害决定南宋偏安直至灭亡。清 张亨甫《岳武穆》诗:“南渡江山三字定,北行冰雪两宫多。”

  • 吼生铜

    唐李贺《开愁歌》:“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后以“吼生铜”谓剑鸣。宋梅尧臣《依韵和欧阳永叔秋怀拟孟郊体见寄》之一:“胸怀如宝匣,夜夜吼生铜。”【词语吼生铜】   汉语大词典:吼生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