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诗礼发冢

诗礼发冢

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lú从上传语告下)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rú短衣),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频(huì颔下须)。’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故事中的儒者盗墓时还要引《诗经》、《周礼》为据,原意是讽刺儒家的虚伪和迂腐,后以“诗礼发冢”用为形容言行不一的虚伪做法。

唐.李白《古风》其三十:“大儒挥金椎,琢之诗礼间。”


见“诗书发冢”。


【典源】《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huì)而以金椎控其颐, 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今译】 儒生按着诗礼去盗掘坟墓。大儒生站在墓坑边向下传话:“东方已经发白,事情干得怎样了?”墓坑里的小儒生回答说:“裙子短衣还未解开,口中含有珠玉。”大儒生又说:“《诗》中本来就说过:‘青青的麦苗,生长在山坡。生时不施舍,死含珠为何?’你抓住死尸两鬓的头发,按住胡须,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撬开两颊,千万别损坏口中的珠玉!”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口称诗书而做坏事的虚伪行径。

【典形】 大儒挥金槌、发冢、金椎控颐、胪传发冢、麦青青、儒发冢、诗书发冢。

【示例】

〔大儒挥金槌〕 唐·李白 《古风》之三十:“大儒挥金槌,琢之诗礼间。”

〔发冢〕 宋·陆游《行饭至湖上》:“只道诗书能发冢,岂知博簺亦亡羊?”

〔金椎控颐〕 宋·苏轼《次韵王廷老》之一:“请看平日衔杯口,会有金椎为控颐。”

〔胪传发冢〕 清·王夫之《拟阮步兵述怀》:“谁从江汉生,胪传发冢砌。”

〔麦青青〕 宋·苏轼《和刘道原寄张师民》:“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

〔儒发冢〕 清·丘逢甲《次韵答周立之》:“乱世诗书儒发冢,中原旗鼓将登台。”

〔诗书发冢〕 宋·王安石 《骊山》:“王陵珠玉归人世,却为诗书发冢多。”


【词语诗礼发冢】  成语:诗礼发冢汉语词典:诗礼发冢

猜你喜欢

  • 铭座

    源见“座右铭”。刻写于座位旁边用以自警自励的格言。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事天治人莫如啬’,‘绝学无忧’,书此三言,以代铭座。”【词语铭座】   汉语大词典:铭座

  • 右军坦腹

    同“坦腹东床”。清宋琬《题王婿五文小像》词:“羡白玉床边,右军坦腹;乌衣巷口,小女提罂。”

  • 陆绩怀桔

    借指孝顺双亲。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 ‘陆绩怀桔’ 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桔乎?’ 我便跪答云: ‘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 ” 参见:○陆绩桔

  • 禁止令行

    同“令行禁止”。谓施禁则止,出令则行。清 魏源《〈圣武记〉叙》:“五官强,五兵昌,禁止令行,四夷来王,是之谓战胜于庙堂。”见“令行禁止”。清·魏源《〈圣武记〉序》:“五官强,五兵昌,~,四夷来王。是之

  • 筑中置铅

    筑(zhú竹):古击弦乐器。此典指高渐离把铅块暗藏在筑弦乐器中,利用进见时机,击打秦始皇。比喻抗击强暴的壮烈行为。高渐离,战国末年燕国(都蓟,今北京城西南)人。擅长敲击筑弦乐器。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

  • ?草

    同“展草”。《敦煌变文集.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犬解报恩能?(同?)草,马能知主解垂缰。”《五灯会元.汾阳昭禅师法嗣》:“马有垂缰之报,犬有?草之恩。”

  • 烟波千里

    云烟和水浪茫茫千里,形容江湖远隔。比喻分别后难以再逢。唐代王涯《闺人赠远》诗:“形影一朝别,烟波千里分。”

  • 五经在笥

    源见“孝先便腹”。形容人满腹才学。唐王维《送李补阙充河西支度营田判官序》:“补阙李公,家世龙门,词场虎步,五经在笥,一言蔽《诗》。”

  • 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

    做官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候也因为贫穷。 古人认为出仕是为了行“道”,但有时也为了救贫。为救贫而仕,就应拒绝高官厚禄。语出《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

  • 邻笛

    晋.向秀《思旧赋.序》:“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