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

战国后期范雎为秦国筹画的一种外交策略,即联合远邦而攻伐邻近的国家。公元前272年,范雎自魏入秦。次年,向秦昭襄王献远交近攻之计。他说,大王您越过韩、魏领土而攻打强齐,不是好计策。出兵少,对齐国不构成威胁;出兵多了,则为秦国所力不能支。得了土地,秦国又不能占有,反而肥了韩、魏。您不如连结远邦而攻伐邻近的国家,所得土地不论多少,都会为秦国所有。现在舍近而攻远,实在是很笨的法子。他的这一建议为秦王所采纳,从而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出典】:

战国策·秦策》三《范雎至秦》:“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

【例句】:

宋·朱熹《答王南卿》:“在彼不失为远交近攻之计,而外假存亡继绝之名,又足以使之怨我而德彼,亦其狡计之过人也。”


并列 结交距离远的国家,攻打邻近的国家。战国时范睢为秦国制定的一种外交策略。《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也用以泛指待人处世的方法。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其中有的原是文言余孽,借此先来打击当面的白话和翻译的,就是祖传的‘~’的老法术。”△用于交往方面。


解释交:结交,结盟。攻:进攻,攻占。结交远处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本是战国时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用来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出处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

范雎本来是魏国人,他随从须贾出使齐国时,受到齐襄王的赏赐,须贾非常生气,以为他把魏国的秘密告诉了齐国。回国后,须贾向魏国的宰相魏齐报告了这事,魏齐将范雎打得半死,扔在厕所里。范雎装死逃出了魏国,化名张禄进入秦国,游说秦昭王。他对秦昭王说:“在对外政策方面,大王不如结交远处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假如这样,那么得到一寸土地您的土地就增加一寸,得到一尺土地您的土地就增加一尺。现在不攻邻近的国家而去攻打远处的国家,恐怕有点不对头啊。”秦昭王在他的建议下攻占邢丘,使魏国主动请求成为秦国的附庸。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秦昭王拜范雎为自己的宰相。

例句

远交近攻是春秋战国时一些诸侯国常用的外交策略。


【词语远交近攻】  成语:远交近攻汉语词典:远交近攻

猜你喜欢

  • 照夜珠

    唐李朝威《柳毅传》:“洞庭君因出碧玉箱,贮以开水犀;钱塘君复出红珀盘,贮以照夜玑。”又宋王铚《默记》载:南唐 李后主宫中夜间悬大宝珠,光如白昼。后因以“照夜珠”称夜明珠,视为奇宝。清王士禛《南唐宫词》

  • 提命

    同“耳提面命”。清郑日奎《与邓卫玉书》:“固未尝亲炙其人,受其提命者也。”【词语提命】   汉语大词典:提命

  • 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宋史.岳飞传》:“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风台臣清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桧知飞志锐不可回,乃先请张俊、杨沂中等归,而后言飞

  • 昭君远嫁

    同“昭君出塞”。宋刘克庄《满江红》词:“荡子不归鸳被冷,昭君远嫁毡车发。”

  •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 走丸

    《汉书.蒯通传》:“为君计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范阳令,使驰骛于燕 赵之郊,则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颜师古注:“言乘势便易。”后因以“走丸”比喻事势发展顺利

  • 三呼

    同“三呼嵩岳”。宋吴潜《永遇乐.己未元夕》词:“三呼声里,君王万寿,岁岁传柑笑语。”清顾炎武《嵩山》诗:“二室云长拥,三呼响自臻。”

  • 抟翼万里

    源见“鲲鹏展翅”。比喻志向远大,奋发有为。《花月痕》四六回:“激浊扬清,人才辈起。独有虬髯,抟翼万里。”

  • 福不盈眥

    福分不长久。汉代班固《答宾戏》:“福不盈眥( ㄗˋ zì ),祸盈于世。”眥:同“眦”,眼眶。不满眼眶,喻不能长久。【词语福不盈眥】   汉语大词典:福不盈眥

  • 迷却阳城下蔡

    同“迷下蔡”。宋姜特立《朝中措.送人》词:“十分天赋好精神,宫样小腰身。迷却阳城下蔡,未饶宋玉东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