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文学》:“(汉)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每当至讲时,辄听户壁间,既知不能踰己,稍共诸共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
源见“陈蕃榻”。表示敬重贤才或礼遇宾客。宋曾巩《送关远赴江西》诗:“一榻高悬宾阁峻,二龙俱化县池空。”
同“沧海桑田”。宋向子諲《水调歌头.大观庚寅闰八月秋》词:“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
《楚辞.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后以“毅魄”指英灵。清黄景仁《东阿项羽墓》诗:“昔奠絮酒乌江头,知君毅魄羞江流。”也指鬼雄。郭沫若《由葛录亚想到夏完淳》:“束发从军,死为毅魄
源见“闻筝堕泪”。叹惋忠信而受谗见疑。宋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词:“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源见“乘龙出鼎湖”。指帝王升仙时接引的神物。唐李白《登高丘而望远》诗:“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礼记.王制》:“三为充军之庖。”后以“充庖”谓供作食用。唐刘禹锡《代京兆韦尹进野猪状》:“既堪充庖,辄敢上献。”【词语充庖】 汉语大词典:充庖
同“哭遗弓”。唐元稹《宪宗章武孝皇帝挽歌辞》之一:“触鳞曾在宥,偏哭堕髯前。”
源见“圯桥进履”。谓屈己尊老以求教益的谦恭之情。清毛奇龄《送平骠骑出守东平》诗:“黄山尚有遗书在,东去宁无进履情。”
也作“异口同声”,形容大家的说法完全一致。庾炳之(388-450年)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初为祕书、太子舍人。后迁吏部尚书,参与机密,一时权倾朝野,内外归附。庾炳之性强急,喜怒露于辞色。素无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