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蜀

三蜀

①秦灭蜀国置蜀郡,西汉高帝分蜀郡置广汉郡,武帝又分置犍为郡,本一蜀国,称为三蜀。辖地相当今四川中部,贵州北部赤水河流域及云南金沙江下游以东,会泽以北地区。西晋左思《蜀都赋》:“三蜀之豪,时来时往。”刘逵注: “三蜀,蜀郡、广汉、犍为也。”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益州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俊乂,一州称望。”

②唐代三蜀指东川、西川及汉川。《资治通鉴》:唐天复二年(902),王宗涤对王建曰:“三蜀略平,大王听谗,杀功臣可矣。”胡三省注:“东西川及汉川为三蜀。”


秦灭巴、蜀置巴郡、蜀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分两郡地置广汉郡,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广汉郡南部合夜郎国地置犍为郡。合称三蜀。四川省中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宣威市以北及贵州省西北地区。晋左思《蜀都赋》:“三蜀之豪,时来时往。”《华阳国志·蜀志》:“益州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俊乂,一州称望。”


猜你喜欢

  • 博勒集哈站

    又作博尔济哈台。清雍正十三年(1735) 置,在今黑龙江省肇源县西北头台镇。清西清《黑龙江外纪》 卷2: “乌兰诺尔站东到呼兰,雍正十三年设六台。” 其中有 “博勒集哈”。

  • 登仙桥

    原称红门桥。在今江西乐安县东南,横卧在谷冈河上。建于北宋绍圣元年 (1094) 以前。为一拱形石桥,长八丈,宽二丈,从头至尾砌成一座庙宇。原名红门桥,后改为登仙桥。1912年被洪水冲毁,十年后移址于原

  • 雄溪

    ①又作熊溪。东汉、六朝武陵郡境内五溪之一。即今湖南沅江上游支流渠河。《舆地纪胜》 卷72靖州: 雄溪,“ 《皇朝郡县志》 云,雄江即渠河。潭江、沅江及沅州江等,会众水入于此江。九溪之中昔所谓雄溪江也”

  • 东乌岭关

    明置,在今山西沁水县西北三十里,接翼城县界。《方舆纪要》卷43沁水县:东乌岭关“宣德四年(1429)置巡司于此”。清雍正七年(1729)裁。

  • 潇水

    一名泥江。源出今湖南宁远县南九疑山,即古泠水,北流经道县东北会沱水,又北至永州市西北入湘水。《清一统地 · 永州府一》: 潇水,“按潇湘自古并称,然 《汉志》、《水经》 俱无潇水之名。唐柳宗元 《愚溪

  • 大澳

    ①即今广东饶平县南八里大澳村。清置大澳汛并设外委把总驻防。②在今广东阳东县东平东南。清设水师千总防守。乾隆三十一年(1766)移新宁县丞驻此。集镇名。在福建省霞浦县南部、西洋岛南岸。海岛乡人民政府驻地

  • 张王坝

    即今贵州遵义县东南张王乡。《方舆纪要》卷70遵义府遵义县:“张王坝在府东南百里,黔帅李应祥败杨应龙之兵,屯张王坝。”即此。即今贵州省遵义县东南张王坝。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征播州杨应龙,贵州总兵

  • 卢循城

    在今广东广州市南。《元和志》卷34广州南海县:卢循故城“在县南六里”。《舆地纪胜》卷89广州:卢循城“在州南岸,状如方壶。又《番禺新志》云,卢循城在郡南十里,与广州隔江相对,今故堞隐然”。《方舆纪要》

  • 钓鱼台 (臺)

    ①即今北京阜城门外钓鱼台国宾馆。明蒋一葵 《长安客话》 卷3: “平则门 (今阜城门) 外以南十里花园村,有泉从地涌出,汇为池,其水至冬不竭。金时,郡人王郁隐此,作台池上,假钓为乐。至今人呼其地为钓鱼

  • 黄柏原

    即今陕西太白县东南黄柏原乡。清属佛坪厅。光绪 《陕西全省舆地图》 佛坪厅: 黄柏原 “在城西四十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