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上都

上都

①即上京。京都的通称。东汉班固《两都赋》:“实用西迁,作我上都。”

②对陪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北齐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为下都,称京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为上都。唐宝应元年(762)以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市)为上都,与河南府东都、凤翔府西都、江陵府南都、太原府北都合称五都。

③唐大中十三年(859),南诏王蒙世隆称帝,改东京(今云南昆明市)为上都。

④蒙古宪宗六年(1256)忽必烈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命名开平。中统元年(1260)于此即皇帝位,置开平府;四年以阙廷所在,加号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四十里上都河北岸兆奈曼苏默(昭乃门苏木)古城。明洪武元年(1368)徐达率师攻占通州(今北京市通县),元顺帝北趋上都。次年,常遇春率师出塞薄上都,顺帝北走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里诺尔西岸),攻占开平(上都)。永乐初荒废。城址尚存。城垣呈正方形,每面为2200米,内有宫城、皇城和外城。


(1)唐时称长安为上都。《旧唐书·吐蕃传》:广德元年(763年)十二月,“乘舆还上都”。(2)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于桓州东、滦水北之龙冈兴建城郭宫室。中统元年(1260年)即帝位于此,称开平府。四年加号上都。自后每年春末至秋凉为皇帝避暑、处理政务的夏都,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都城由宫城、皇城、外城构成,皆呈正方形。宫城在皇城中央偏北;皇城在外城东南角,多官署;外城北部为帝王苑囿,西部为官署和作坊区,东、西、南三面关厢是庶民居住区和集市贸易场所。遗址至今清晰可见。

元上都故城遗址


猜你喜欢

  • 东蛇山子

    即今辽宁新民市东北东蛇子乡。清宣统《新民府志·道里》:东蛇子山通铁岭十二里。民国《新民县志》卷2:“东蛇山子距公主屯三十里。”

  • 中潘州

    北宋分潘州置,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东南或松潘县西北。元属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初废。

  • 洪州窑址

    在今江西丰城市东北曲江罗湖一带。建于东晋,极盛于隋唐,到唐末逐渐衰败荒废。出产青瓷,造型朴素大方,釉汁均匀光润,饰以美丽的图案、花纹,工艺高超。

  • 虎渡口

    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 (故江陵县城) 西南。《方舆纪要》 卷78江陵县: 虎渡口在 “府西南二十里。《志》 云: 龙洲南有虎渡里。后汉时郡守法雄有异政,猛虎渡江去,因名。大江经此分流,注于澧江,同入洞

  • 紫云 (雲) 洞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栖霞岭上。明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 卷9: 紫云洞 “倚空如悬,阴凉彻骨”。清袁枚有 《游紫云金鼓诸洞》 诗。

  • 浙江西道

    唐方镇名。乾元元年 (758) 置,建中二年 (781) 建号镇海军。初治昇州 (今江苏南京市),寻徙治苏州 (今江苏苏州市),后移治宣州(今安徽宣州市); 贞元后定治润州 (今江苏镇江市)。景福二年

  • 乌撒土司

    元至元十三年(1276)于乌蛮乌撒部地置乌撒路,治所即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二十四年(1287)置乌撒乌蒙宣慰司。辖境相当今贵州威宁、赫章县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乌撒土府。清康熙五年

  • 鼓吹山

    在今浙江象山县东南。《舆地纪胜》 卷11庆元府: 鼓吹山 “在象山县东南八里。有一峰,崒然特高,天欲阴雨,有声轰轰如鼓吹鸣,因名”。

  • 刑马山

    在今甘肃天水市西九十里。《水经·渭水注》:苗谷水“南出刑马山”,即此。

  • 武遂津

    西晋、北魏时期易水 (今河北徐水县西北之瀑河) 流径武遂一段之俗称。《资治通鉴》: 东晋咸康六年 (340),前燕慕容皝率军袭击后赵石虎,“燕兵进破武遂津,入高阳,所至焚掠积聚,略三万余家而去”。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