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滦镇
即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二十八里黄河北岸钟銮城村。元时为漕运中转站。《元史·食货志》:“运粮则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今河南浚县西南),入御河(今卫河),以达于京。”后以劳费不赀,改从海运,而中滦遂废。明洪武中尝设驿及巡司。明末数遭水患,居民迁徙几尽,村落为墟。
古镇名。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南、黄河北岸。元时江淮漕运由此转陆运至淇门(今河南浚县西南),入御河(今卫河)而至大都(今北京市)。元末筑城。明初徐达亦由此渡河取河北。洪武中置驿及巡检司于此。
即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二十八里黄河北岸钟銮城村。元时为漕运中转站。《元史·食货志》:“运粮则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今河南浚县西南),入御河(今卫河),以达于京。”后以劳费不赀,改从海运,而中滦遂废。明洪武中尝设驿及巡司。明末数遭水患,居民迁徙几尽,村落为墟。
古镇名。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南、黄河北岸。元时江淮漕运由此转陆运至淇门(今河南浚县西南),入御河(今卫河)而至大都(今北京市)。元末筑城。明初徐达亦由此渡河取河北。洪武中置驿及巡检司于此。
即圃田泽。在今河南中牟县西北。即“圃田泽”。
即西周。周族古公亶父因受戎狄威逼, 自豳(今陕西彬县)迁居岐山下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故称岐周。
在今云南丘北县北二十六里马者龙。《方舆纪要》卷115师宗县:马者笼山在“州东二百四十里。山高峻”。彝语“马”为兵,“者”为住,“龙”为城,意即住兵的城。
在今山西天镇县北六十里平远堡村。《方舆纪要》卷44大同府:平远堡“嘉靖二十五年筑,隆庆六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嘉靖中,寇由此入犯宣镇紫沟诸处”。
馆驿名。辽置,在今河北滦平县南十八盘岭北麓。《辽史·地理志》 “松山州” 后附宋王曾 《上契丹事》: “又度德胜岭,盘道数层,俗名思乡岭,八十里至新馆。”辽置,在今河北省滦平县南十八盘岭北麓。
隋义宁元年(617)置,治所在垣县(今山西垣曲县东南五十七里古城镇)。辖境相当今山西垣曲县及河南济源市等地。唐武德元年(618)废。隋义宁元年(617年)置,治垣县(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古城镇)。辖境相当
即今广西灵山县城西侧六峰山。《舆地纪胜》卷119钦州:石六石“在灵山县西百步”。《清一统志·廉州府》:石六峰山“在灵山县西一里。其峰有六, 因名”。
五代晋天福八年(943)置,即今广西临桂县西北五通镇。五代晋天福八年(943年)置,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
明置,属黎州安抚司。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北。《明史·地理志》 黎州守御军民千户所: “又有椒子关,路通长河西等处。”
唐贞观中置,在今新疆若羌县东北罗布泊西岸。唐 《沙州都督府图经》: “贞观中康国大首领康艳典东来居此城,亦曰典合城。上元二年改为石城镇。”唐贞观中以隋之鄯善镇改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车尔臣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