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丰州

丰州

①东魏改南垣州置,治所在乡县(今山西武乡县东十里故县乡)。北周废。

②西魏废帝二年(553)改兴州置,治所在郧乡(今湖北郧县)。《寰宇记》卷143均州:丰州“因以丰城为名”。北周武成元年(559)移治延岑城(今湖北丹江市西北)。辖境相当今湖北丹江口市、郧县地。隋开皇五年(585)改为兴州。

③南朝陈光大二年(568)置,治所在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全省。隋开皇九年(589)改名泉州。

④隋开皇五年(585)升永丰镇置,治所在九原县(今内蒙古乌拉前旗西北西小召乡土城村古城。一说在五原县西南黄河北岸)。辖境相当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其以北一带。大业初改为五原郡。后废。唐贞观四年(630)复置,十一年废。二十三年(649)复置,永徽四年(653)置九原县为州治。天宝元年(742)改为九原郡。乾元元年(758)复为丰州。唐末废。

⑤唐武德五年(622)置,治所在南安县(今福建南安市东丰州镇)。辖境相当今福建晋江和木兰溪两流域。贞观元年(627)废。

⑥唐渤海国置,属鸭渌府。治所在安丰县(在今朝鲜东北鸭绿江南岸惠山)。辖境相当今吉林抚松、安图、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及朝鲜惠山一带。辽移治今吉林抚松县东北。金废。

⑦辽神册五年(920)置,治所在富民县(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白塔村)。辖境约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及附近地。元省县入州,属大同路。明洪武中废。宣德元年(1426)复置,正统中内徙,又废。

⑧辽于遥辇氏僧隐牧地置,为头下军州,属上京道。治所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镇)。金废为丰州铺,不久改置安丰县。

⑨北宋嘉祐七年(1062)置,治所在萝泊川(今陕西府谷县北一百十五里)。辖境相当今陕西府谷县地。金废。


(1)东魏改南垣州置,治乡县(今山西武乡县东故县)。北周时废。(2)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改闽州置,治闽县(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全省。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泉州。(3)隋开皇五年(585年)升永丰镇置,治九原县(在今五原县西南)。辖境约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其迤北一带。大业三年(607年)改五原郡。后废。唐贞观四年(630年)复以突厥降户置。二十一年废入灵州,二十三年复置。永徽四年(653年)置附郭九原县,治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南。州领九原、永丰二县和东、中、西三受降城。辖境约当今内蒙古河套和包头市以西地区。天宝元年(742年)改九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丰州。唐末后地入党项。(4)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南安县(今福建南安市东丰州镇)。辖境相当今福建省晋江和木兰溪两流域。贞观元年(627年)废。(5)北宋开宝初置,庆历初地入西夏,不久收复。嘉祐七年(1062年)复置,并移治府州之萝泊川掌地(今陕西府谷县西北)。属河东路。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府谷县以北和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东南一部分。后地入西夏。(6)辽置,治富民县(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省入丰州,今呼和浩特市东白塔村)。属西京道。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集宁市及和林格尔、武川县和察哈尔右翼中、后二旗地。元属大同路。明洪武中省,宣德元年(1426年)复置,正统中废。(7)辽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一说今翁牛特旗西南乌兰板村。后曾改澄州,又复旧名。入金废为丰州铺。(8)辽置,治今吉林省抚松县东北。金废。


猜你喜欢

  • 裹头城

    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六十里。《方舆纪要》卷31莱芜县 “牟城” 条下: “ 《志》 云,县东北六十里有裹头城,俗传汉武登蓬莱,经此筑城。时方簪冠学道,故名。” (按,《纪要》 称,在莱芜县东北六十里,误。

  • 大红城镇

    蒙古名乌兰巴尔哈孙。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南六十二里大红城乡。民国《绥远通志稿》卷2:和林格尔县第二区驻大红城镇。

  • 赤冈山

    在今江西丰城市西北二十里。《寰宇记》卷106洪州丰城县:赤冈“接新建县界,濒江壁立,土石皆赤”。清同治《南昌府志》卷4丰城《山川》:赤冈山“在丰城县西二十里。一名黄金城”。

  • 大踪湖

    亦作大纵湖。在今江苏盐城市西南,与兴化市接境。南北径三十里,东西广十五里,与兴化分湖为界,南接鱼鲸湖,北达射阳湖。《元史·董搏霄传》:至正十四年(1354),搏霄“从丞相脱脱征高邮,分戍盐城、兴化。贼

  • 赤源县

    1934年12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安定县析置,属陕西省。治龙咀河(今陕西子长县西北李家岔乡龙咀河)。取“红色政权发源地”之义。1936年撤销,并入安定县。旧县名。(1)陕甘苏区设。1935年初由陕西省安

  • 丽江井

    在今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南。《清一统志·丽江府》:丽江盐井“在丽江县境。有盐课大使驻此”。

  • 坎素

    即今新疆乌恰县西康素镇。清宣统《新疆图志》卷4:疏勒府布鲁特冲巴噶什部辖境中有“坎素”。

  • 傥骆道

    即骆谷道。《元和志》 卷22兴道县:“傥谷,一名骆谷。……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 自今陕西周至县西南,沿骆谷水、傥水河谷,南至今洋县。是古代关中和汉中间的一条近捷通道。三国时始有记载,唐时尤为畅通

  • 西怀州

    ①北周天和六年(571)置,治所在王屋县(今河南济源市西五十八里王屋乡)。建德六年(577)废。②唐贞观四年(630)置,为羁縻州,属松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境。八年(634)改为远州。

  • 思陀部

    又名官桂思陀部。宋大理置,属秀山郡。在今云南红河县西南二十八里大新寨。元代于此置和泥路。大理国置,治今云南省红河县西南思陀镇。属秀山郡。元置和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