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九江

九江

尚书·禹贡》荆州:“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后人对其所在地解释有三说: (1) 《汉书·地理志》 寻阳:“《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是说九江在汉寻阳境内,即今湖北广济、黄梅一带。汉、唐诸儒多主此说,但对九江的江源又岐见不一:《汉书·地理志》 注引应劭曰:“江自寻阳分为九。”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尚书伪孔传》:“江于荆州界分为九道。”都认为源自大江,派分为九。《尚书正义》引郑氏则认为九江各自别源,出自山溪。《经典释文》引六朝人《浔阳记》、《缘江图》,并列举九江名目,而二书互有出入。(2)《晋太康地记》:“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也。”这是汉人别说,以注入彭蠡(今鄱阳湖)的湖汉水(今赣江)及其八大支流合称九江。(3)宋人胡旦、朱熹、蔡沈等皆以注入洞庭湖的沅、湘等水为九江。各家所举名目也不尽相同。《禹贡》下文导山、导水二章都提到“过九江”,其地望在大江北岸。故三说中以第一说比较符合于原义。寻阳在汉代虽属扬州西境,于《禹贡》应属荆州东境。


尚书·禹贡》荆州:“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后人对九江的解释有三:(1)《汉书·地理志》庐江郡寻阳:“《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这是说九江在寻阳县境内,即今湖北省武穴市、黄梅县一带。汉唐学者一般皆主其说。但对九江源流则说法不一:《汉书注》引应劭、郭璞《山海经注》、《尚书伪孔传》都认为大江至此,分为九道。《尚书·正义》引郑氏则认为九江出自山溪,各自别源,下流合于大江。《经典释文》引六朝人《寻阳地记》、《缘江图》,并列九江之目,然两书互有出入。(2)《晋太康地记》:“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此为汉人别说,以入彭蠡(今鄱阳湖)的湖汉水(今赣江)及其八大支流合称九江。(3)宋人胡旦、晁以道、曾彦和、朱熹、蔡沈等皆以为沅、湘等九水汇入洞庭湖为九江。故云:“九江即洞庭也。”(蔡沈《书经集传》)然各家所举之九水名目也不尽同。按《禹贡》导山、导水两章都提到“过九江”,其地望在大江北岸,故三说中以第一说比较符合原义。寻阳在汉代虽地属扬州西境,于《禹贡》应属荆州东境。


猜你喜欢

  • 黄罗寨

    在今湖南凤凰县南三十里。峰峦环抱。清为前营生苗出麻阳要路。

  • 松树咀子

    ①即今辽宁西丰县西七十里松树乡。清光绪 《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 海龙厅图: 西有松树咀。②即今辽宁瓦房店市东北松树镇。清光绪 《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 复州图: 东北有松树咀。清末南满铁路经此。

  • 灰河

    一名恢河、马邑川。在今山西宁武县南。《方舆纪要》卷44朔州:灰河在“州南三里。源出宁武军山口,北流至洪崖村,伏流十五六里涌出,经城南至马邑县入桑干河”。古水名。即今山西省朔州市桑干河支流恢河。《续资治

  • 三岔口堡

    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南四十里三岔口村。《方舆纪要》卷18龙门卫:三岔口堡“东北抵赤城,南通雕鹗,西达卫城,为行旅三岐之路,因名。本民堡,嘉靖二十八年始议筑城,置戍”。

  • 步日赕

    又作部日甸。唐南诏置,属银生节度。治所即今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宋大理改步日部。南诏置,驻地即今云南省普洱县。大理国改置步日部。

  • 高要郡

    南朝梁大同中置,属广州。治所在高要县(今广东肇庆市)。隋开皇九年 (589) 废。唐天宝元年 (742) 复改端州为高要郡。治所仍在高要县。辖境相当今广东肇庆、高要、高明三市地。乾元元年(758) 复

  • 怀德故城

    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北。《寰宇记》卷31耀州富平县:“怀德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一里,非汉怀德县也。盖后汉末及三国时因汉旧县名于此立县为名。今有废城存。”《清一统志·西安府二》 “怀德故城”条引《县志》称:“俗

  • 沛县

    ①秦置,属泗水郡。治所即今江苏沛县。西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南朝宋属沛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属徐州。大业初属彭城郡。唐属徐州。金属滕州。蒙古太宗七年(1235)为滕州治,宪宗二年(1

  • 嘉兴县

    三国吴赤乌五年 (242) 改禾兴县置,属吴郡。治所在今浙江嘉兴市南。隋省入吴县。唐武德七年 (624) 复置,次年又省。贞观八年 (634) 复置,属苏州。乾宁三年 (896) 移治今嘉兴市。五代初

  • 雍梁

    又名雍氏。春秋郑邑。在今河南禹州市东北二十四里古城镇。《左传》: 襄公十八年 (前555),楚师伐郑, “��子冯、 公子格率师侵费滑、 胥靡、 献于、雍梁”。杜注: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