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倒马关

倒马关

①又名常山关、鸿上关、鸿山关、鸱塞。在今河北唐县西北 一百十里倒马关乡。倒马关又与居唐、紫荆关合称内三关。《水经·滱水注》: “滱水又东径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险之困行轩,故关受其名。” 明于此设二城,上城建于洪武初,景泰三年 (1452) 又于其南三里筑下城。并于此设巡司、参将驻守。清改设都司。

②明置,属纳溪县。在今四川纳溪县南上马镇。《方舆纪要》 卷72纳溪县: 倒马关在 “县南百三十里。明初置,路通云南、交趾。因倒马坎为名”。

③明置,在今贵州铜仁市北。《清一统志·铜仁府》: 倒马关 “在府城北。又北有清水塘关,并为守御处”。清严如熤 《苗疆险要考》 14: “倒马关,城北二十余里。山形幽峻,径路崎岖,征骑往来不啻盘蚁封中。”


(1)关名。在河北省唐县西北。因其地山路险峭,马为之倒,故名(《元和郡县志》)。历来为冀、晋间交通要隘。金兴定四年(1220年),蒙古木华黎至满城,使不花将三千骑出倒马关,战败武仙将,武仙以真定降。明洪武初筑上城。景泰三年(1452年),以上城卑狭,于城南三里筑下城。成化以后又相继增修,屹为重镇,与居庸、紫荆合称为内三关。今为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口之一。(2)集镇名。在河北省唐县城西北部。倒马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500。处倒马关故城旧址,因名。产小麦、玉米、谷子。保涞公路经此。有杨继业、杨六郎父子忠节庙遗址及倒马关。


猜你喜欢

  • 叨?噔镇

    即今辽宁凌源市西南刀尔登蒙古族乡。清乾隆《钦定热河志》卷54建昌县:“多尔登在茶棚西南四十里。”多尔登即刀尔登。蒙古语意为开阔、宽阔。

  • 温水镇

    金置,属文登县。即今山东威海市东南温泉镇。(1)在山东省平邑县中北部。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温水,人口1.6万。明初建村,因村西有温泉东流故名。1945年北部村庄属蒙山县,南部村

  • 威远赕

    宋大理置,属威楚府。即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元改威远州。大理后期置,治今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为威远州。

  • 严湖

    即今福建长乐市东北西湖。《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严湖“在县东北,一名西湖。陈大建初,里人严光舍田凿此。周三千二百八十丈。亦名放生湖。中有小阜,曰蟹山。后渐湮。明朝正统十年,县民刘彦良言,本县严湖周围

  • 白沙岛

    旧名镇海屿。又名北山屿。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北白沙乡。明曾在此设防。在台湾海峡东南部、澎湖列岛的澎湖岛北。因海滨遍布白色珊瑚沙砾,故名。明代曾设防,称镇海屿,又称北山屿、赤崁仔。为澎湖湾东北屏障。面积14

  • 大隍水

    今广西桂平县东北五十里。《舆地纪胜》卷110浔州:大隍水“在桂平县。源出象州武仙县界”。《清一统志·浔州府》:大隍水“源出武宣县界,东流合浔江”。

  • 砂坪寨

    亦作沙平寨、沙坪寨。即今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 (沙坪镇)。《方舆纪要》 卷73黎州守御千户所: 砂坪寨 “在所东南,接峨眉、犍为之界,苗寨也……明嘉靖末,木瓜番作乱,出砂坪,嘉定、峨眉、犍为皆震扰”。即

  • 寺庄集

    即今河北威县东北寺庄乡。明嘉靖《威县志》卷2:寺庄集“在县东北七十里”。

  • 滨江砦

    在今广东清新县西北。明洪武二年(1369) 于此置滨江巡司,清移驻今珠坑镇。

  • 斧山

    一名福山。在今山东莱州市西北五里。《魏书·崔挺传》: 挺除光州刺史,“州治旧掖城,西北数里有斧山,峰岭高峻,北临沧海,南望岱岳,一邦游观之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