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灶镇
即今上海市南汇县西北六灶镇。清光绪《南汇县志》卷1:北六灶镇在“邑西北二十四里”。
在上海市南汇区北部。面积31.8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六灶,人口2500。因原为六灶汛地,故名。明成集市。清末设六灶乡,1934年改镇,1947年改乡。1951—1954年为区,1959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4年置镇。产稻、小麦、棉花、油菜籽。有电镀、砖瓦、木器、修船等厂。周祝、南六公路经此。
即今上海市南汇县西北六灶镇。清光绪《南汇县志》卷1:北六灶镇在“邑西北二十四里”。
在上海市南汇区北部。面积31.8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六灶,人口2500。因原为六灶汛地,故名。明成集市。清末设六灶乡,1934年改镇,1947年改乡。1951—1954年为区,1959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4年置镇。产稻、小麦、棉花、油菜籽。有电镀、砖瓦、木器、修船等厂。周祝、南六公路经此。
即今陕西延长县东南张家滩镇。清光绪《陕西全省舆地图》延长县图:城东南有张家滩。
亦作扶来山。在今广西北流市南。《方舆纪要》卷108北流县:扶莱山“在县南百里,陵水出焉”。
北宋置,属威远县。在今四川威远县南二十里。清乾隆 《威远县志》 卷2: “宋隐士赖钟镇在游家坝。” 嘉庆 《威远县志》 卷3: 鲲化桥在 “县南二十里,旧名游家桥”。
亦作亦麻、伊瞒、尼满。满语意为山羊。在乌苏里江东岸伊曼河口南岸。明永乐八年(1410)置亦麻河卫,属奴儿干都司。清为三姓副都统辖地。咸丰十年(1860)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将其割
元置,即今山东章丘市 (明水镇)。元置,即今山东省章丘市。明废。
在汉魏洛阳故城天渊池中。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载:黄初七年(226),“三月,筑九华台”。《水经·谷水注》曰:“其水东注天渊池。池中有魏文帝九华台,殿基悉是洛中故碑累之,今造钓台
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市南缑氏镇东南。唐岑参早年居少室时曾移居于此,作有 《缑山西峰草堂作》 诗。古称缑氏山、覆釜堆、抚父堆。在河南省偃师市南。东西长1千米。山体为红砂岩。海拔308米。山上有武则天手
即今湖南望城县东南捞刀河。《方舆纪要》 卷80长沙府 “新康河” 条下: 涝塘河 “在府北十五里。亦湘水支流也。商舟泊焉”。河北岸即涝塘河市。
东汉以后对西汉时黄河自濮阳以下故道的俗称。因改徙于王莽时,故名。故道自今河南濮阳市西南折北流经南乐县西,又东北经河北大名县、馆陶县东,折东经山东聊城市、茌平县北,又折北经高唐县东、平原县西,再由德州市
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属松潘卫。治所在今甘肃迭部县东南。后废。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治今甘肃省迭部县东南卓藏。属松潘卫。清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