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济县
金初升范桥镇置,属沧州。治所在今河北沧县北四十里兴济镇。大定六年(1166)属清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入会川县,后复置,仍属清州。明洪武初废。十三年(1380)复置,属河间府。清顺治六年(1649)并入青县。
古县名。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置,治今河北省沧县北兴济镇。金初属沧州。大宝中改属清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省入会川县。后复置。属清州。明洪武初又省。十三年(1380年)又复置兴济县,清顺治六年(1649年)省入青县。
金初升范桥镇置,属沧州。治所在今河北沧县北四十里兴济镇。大定六年(1166)属清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入会川县,后复置,仍属清州。明洪武初废。十三年(1380)复置,属河间府。清顺治六年(1649)并入青县。
古县名。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置,治今河北省沧县北兴济镇。金初属沧州。大宝中改属清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省入会川县。后复置。属清州。明洪武初又省。十三年(1380年)又复置兴济县,清顺治六年(1649年)省入青县。
在今广东番禺市东北二十五里思贤乡。屈大均 (1630—1696),广东番禺人。为清代著名诗人。屈大均墓有志铭碑石一方,记载墓主生平,是书法家吴道镕撰书。
即今江苏通州市(金沙镇)西南三十八里张芝山镇。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1:东南“三十五里曰张芝山镇”。在江苏省通州市南部、通吕运河两岸。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张芝山,人口 660
在今四川安县东。《寰宇记》卷83西昌县:西昌山“在县北,特起。旧名马鞍,天宝六年敕为西昌山”。《清一统志·绵州》:西昌山“在安县东三十里”。
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北。《清一统志·绍兴府一》:鸿禧观“在会稽县治东北三里,即唐贺知章宅,置为观,名千秋,宋改今名,为朝官典领之地。明永乐中,又改为明真观”。
即今河南泌阳县东二十八里高邑乡。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3: 咸丰七年 (1857) 九月,“格绷额抵高邑,与龙泽厚军合”。
即傅阳山。在今江西德安县境。一说在今波阳县境内。“昜” 古 “陽 (阳)” 字。古山名。昜,古“陽(阳)”字。傅,或作“敷”;作“博”,乃传写之误。《汉书·地理志》豫章郡历陵县:“傅昜山、傅昜川在南,
北宋元符二年(1099)筑,属秦凤路。在今甘肃靖远县西南。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会州城陷于西夏,侨治于此,名新会州。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置,在今甘肃省靖远县西南。金为新会州治。
巴利文作阿跋耶祗厘毘诃罗。为斯里兰卡最古寺院之一。公元前1世纪中,斯里兰卡瓦塔加摩尼王即无畏王所建,东晋法显《佛国记》:“(大)塔边复起一僧伽蓝,名无畏山,有五千僧……忽于此玉像边见商人以晋地一白绢扇
①在今湖南醴陵市东南二十余里,与江西萍乡市交界处。旧为吴楚出入要道。有新、老二关,新关即插岭关,老关在其东北,已荡为丘墟。②即安戎关。在今陕西陇县西四十里。《资治通鉴》: 五代汉乾佑元年 (948),
秦置,为上党郡治。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北三十五里故驿村。《水经·浊漳水注》: “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 北魏太和十三年 (489) 移治今山西壶关县东南三十里。隋开皇初属潞州,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