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出岭
在今陕西绥德县东南。《隋书·崔仲方传》: 开皇三年 (583),“令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
在今陕西绥德县东南。《隋书·崔仲方传》: 开皇三年 (583),“令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
明崇祯三年 (1630) 置,属镇西卫。治所在今贵州清镇市西北站街镇。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省入清镇县。明崇祯三年(1630年)置,治今贵州省清镇市西北甘沟村。属镇西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即春秋郑虫牢邑。在今河南封丘县北。《春秋》: 成公五年 (前 586),会诸侯 “同盟于虫牢”。杜注: “陈留封丘县北有桐牢。” 《续汉书·郡国志》 陈留郡封丘县: “有桐牢亭,或曰古虫牢。”
又名狄水河、七星沟。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东南流经定州市南合古滱水。相当今孟良河。《水经·滱水注》:“滱水又东,右会长星沟,沟出上曲阳县西北长星渚。”《清一统志·定州》“长星沟”条引《旧府志》:“狄水河
为京绥铁路之支路。自北京西直门站至门头沟京西煤矿。全长26公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建成。1928年后称平门铁路。
在今广东惠州市东北。《元和志》 卷34归善县: 寅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多出茯苓”。《寰宇记》 卷 160归善县: 寅山,“ 《南越志》 云: 欣乐县北有寅山,青松紫干,四衢皆竦,其下多茯苓焉”。
隋开皇九年 (589) 改西衡州置,治所在今含洭县 (今广东英德市西北浛洸镇)。辖境相当今广东英德市西北部地。开皇二十年 (600) 废。唐武德五年 (622) 复置,治所在浛洭县 (今英德市西北浛洸
金置,属符离县。即今安徽宿州市北五十里黄疃。
商代方国。在今山东滕州市东。西周时为邾国所灭。
在今陕西南郑县南。《舆地纪胜》卷183兴元府:汉山“在南郑县西南二十里。四峰八面,南接巴山,山有池水。昔大旱,居人张士伯祷此山,闻空中语曰:大雨由天,小雨由山。士伯遂送女山中自焚,有顷大雨”。
在今湖南慈利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77九溪卫 “马鬃岭” 条下: “ 《志》 云,卫北有紫驼峰,西北有马颈峰,两峰对峙,夹索口镇,高险卓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