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黟山
即黄山。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古称三天子都山。黟、歙建县后,通称黟山。东段走向,偏向东北,称北黟山。此段山势峻峭,古属僻远深山区,开发较晚。唐天宝间,太平建县后,始见黄山之名,《元和志》卷28太平县载:“黄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泉水,泉侧多黄连。”同书歙县下仍记旧名,曰:北黟山“在县西北二百六十八里,宣、歙二州分界处”。足见此时以此山为分野,南北两州间已开成通衢,新旧两名同时通行于当时。唐宋以来,黄山之名逐渐替代旧名,形成全山主名。世传唐天宝间敕改为黄山,实为后世附会之说。
即黄山。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古称三天子都山。黟、歙建县后,通称黟山。东段走向,偏向东北,称北黟山。此段山势峻峭,古属僻远深山区,开发较晚。唐天宝间,太平建县后,始见黄山之名,《元和志》卷28太平县载:“黄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泉水,泉侧多黄连。”同书歙县下仍记旧名,曰:北黟山“在县西北二百六十八里,宣、歙二州分界处”。足见此时以此山为分野,南北两州间已开成通衢,新旧两名同时通行于当时。唐宋以来,黄山之名逐渐替代旧名,形成全山主名。世传唐天宝间敕改为黄山,实为后世附会之说。
即今云南洱源县东弥苴河。唐代称弥苴佉江,见南诏 《中兴二年画卷》。
在今浙江诸暨市东。《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诸暨县:五岫山“在县东六十里。峰峦秀出者五,与会稽云门相连”。
即今安徽芜湖市东北裕溪镇。明、清置巡司于此。
即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茂陵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北十七里,余四陵皆在今陕西咸阳市境内。《汉书·原涉传》:“郡国诸豪及长安、五陵诸为气节者皆归慕之。”《班固赋》:“南望杜陵,
①亦称小双城堡。即今吉林公主岭市西北双城堡镇。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6长春府图:西有双城堡。②亦作双城子。即今黑龙江省双城市。清嘉庆十九年(1814)设协领驻防。光绪八年(1882)改置双城厅。
唐贞观二十一年 (647) 以铁勒仆骨部置,属燕然都护府。其地在今蒙古国肯特山以北、鄂嫩河上游至俄罗斯奇科依河一带。总章二年 (669)属安北都护府。后废。唐羁縻都督府。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以铁勒
即今浙江宁波市西北费市镇。旧属慈溪县。清雍正 《慈溪县志》 卷1: 费市在 “县东二十里”。
①唐如意元年 (692) 置,属幽州。治所即今河北永清县。景云元年 (710) 改名会昌县。②唐长寿二年 (693) 改唐隆县置,属益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东南三十里江源镇。神龙元年(705) 复改为
即今江苏连云港市驻地新浦区。陇海铁路在此有支线东北通大浦。
亦名长坂坡。又作绿林长坂、栎林长坂。在今湖北当阳市东北。一说在今城西长坂公园。《三国志·蜀书·张飞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