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梁
春秋吴地,在今安徽天长市西北。《史记·楚世家》: 平王十年 (前519),“吴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钟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后人因此常用 “卑梁之衅” 来比喻因小事而酿成剧斗。
古邑名。春秋吴边邑。在今安徽省天长市西北。与楚之边邑钟离相近,两邑人为争桑交恶相攻。楚出兵灭卑梁;吴发兵灭钟离、居巢,引起一场吴楚战争。后世因而用“卑梁之衅”来比喻因小事而酿成大的剧斗。
春秋吴地,在今安徽天长市西北。《史记·楚世家》: 平王十年 (前519),“吴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钟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后人因此常用 “卑梁之衅” 来比喻因小事而酿成剧斗。
古邑名。春秋吴边邑。在今安徽省天长市西北。与楚之边邑钟离相近,两邑人为争桑交恶相攻。楚出兵灭卑梁;吴发兵灭钟离、居巢,引起一场吴楚战争。后世因而用“卑梁之衅”来比喻因小事而酿成大的剧斗。
在今江苏睢宁县东南凌城镇。《魏书·孔伯恭传》: “伯恭从睢陵城东向零中峡。” 即此。
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资治通鉴》:唐武德六年(623),“高开道掠赤岸镇及灵寿、九门、行唐三县而去”。《元丰九域志》卷2:定州唐县有赤岸镇。(1)古镇名。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唐武德六年(623年),
北宋置,属巴川县。即今四川大足县东八十七里雍溪镇。在重庆市大足县东北部。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油房坡,人口1320。北宋建场,以雍溪河为名。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万古镇分出建
即今甘肃会宁县北一百六十里郭城驿乡。《清一统志 ·巩昌府二》: 郭城驿 “有郭城递运所,西北去兰州府靖远县一百里。今设把总防守”。
南朝宋置,属豫州。治所在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市)。后废。
即今湖北当阳市东北三十四里淯溪镇。清设外委驻防。在湖北省当阳市东北部。面积374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淯溪河,人口7620。以河得名。历史上为安襄驿道重镇。1950年属淯溪区,1951年
即长江三峡之瞿唐峡。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三里。《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径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唐《杨炯集》卷2 《广溪峡》诗云:“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山路绕羊
①即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文陂乡(陂头)。清光绪《庐陵县志》卷3:陂头市“在县南四十里”。②即今广东连平县西北陂头镇。清雍正《广东通志》卷18:连平州有陂头墟。清有千总驻防。
即布庆土司。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县东南通天河南岸。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下:“班右,据《西宁府志》当作班石为是。胡文忠《一统舆图》作班诗,今又称节综, 附属扎武。”
即美岱召。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东美岱召。清康熙间范昭逵《从西纪略》三:“十六日卯刻起营,已刻至麦大力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