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资山镇
即今内蒙古卓资县城。1948年置龙胜县治此。1952年改为卓资县。因镇东有山,顶平如桌,故名 “桌子山”,后雅化为卓资山,镇因以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中部、黑河北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33.6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以山名,因镇东有山,顶平似桌子而得名桌子山,后雅化为卓资山。1946年起为县治。1958年属上游公社,1962年改城关镇公社,1981年改卓资山镇。农产以蔬菜为主。有五金、皮毛、砖瓦等厂。卓资山烧鸡闻名。京包铁路经此,有公路连接110国道。
即今内蒙古卓资县城。1948年置龙胜县治此。1952年改为卓资县。因镇东有山,顶平如桌,故名 “桌子山”,后雅化为卓资山,镇因以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中部、黑河北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33.6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以山名,因镇东有山,顶平似桌子而得名桌子山,后雅化为卓资山。1946年起为县治。1958年属上游公社,1962年改城关镇公社,1981年改卓资山镇。农产以蔬菜为主。有五金、皮毛、砖瓦等厂。卓资山烧鸡闻名。京包铁路经此,有公路连接110国道。
清光绪二十二年 (1896) 置麻栗坡副督办,属临安开广道。1914年改为麻栗坡对汛督办,后直属云南省。治所在新草房街 (即今云南麻栗坡县)。民国 《云南麻栗坡对汛特别区地志资料细表册》: “麻栗坡,
明天启元年(1621)升为宣慰司,属重庆卫。治所在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今四川酉阳、秀山二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清乾隆元年(1736)改为酉阳州。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治今重庆市酉阳
即今湖北通城县东南三十四里麦市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通城县东南有麦市。
西汉置,属广陵国。治所在今江苏宝应县西南。东汉属广陵郡。西晋废。(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江苏省宝应县西南。属临淮郡。三国魏改属广陵郡。西晋废。(2)今县名。在青海省东部,北临湟水。海东地区行政公署驻
一名孝水。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山海经·中山经· 中次六经》: 廆山 “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水经·谷水注》: “谷水又东,俞随之水注之。……世谓之孝水也。”
唐方镇。中和三年 (883) 升湖南观察使置,治所在潭州 (今湖南长沙市)。领潭、衡、永、邵、道、郴、连七州。相当今湖南南部及广东西北部。光启元年 (885) 改名武安军。唐方镇名。中和三年(883年
东魏武定七年(549)改北谯郡置,属琅邪郡。治所当在今江苏连云港市或东海县境。北齐废。
又作娄德镇。即今山东新泰市西楼德镇。民国时有县佐驻此。在山东省新泰市西部。面积91.7平方千米。人口7.3万。镇人民政府驻楼德,人口1万。春秋建村。《左传》称菟裘,《水经注》因之。清同治元年(1862
又称泰园。在今江苏无锡市西惠山寺左。元时为僧房。明正德中,尚书秦金并南隐、沤寓二僧舍为之,名凤谷行窝。后副都御史秦耀易今名。清初圣祖、高宗南巡,皆驻跸于此。道咸之间,园被毁。近代由秦氏后裔复加修葺,幽
即春秋宛濮邑。在今河南封丘县东北。《左传》: 僖公二十八 (前632),“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杜注: “陈留长垣县西南有宛亭,近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