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 (嶽) 市
①即今湖南衡阳市北八十里南岳镇。《宋史·向士璧传》: 南宋开庆元年 (1259),蒙古兀良哈䚟围潭州, “士璧极力守御, 闻后队且至,遣王辅佑率五百人往觇之,以易正大监其军,遇于南岳市,一战有功,潭州围遂解”。
②亦称南岳镇。在今湖南长沙市西岳麓山南。《方舆纪要》 卷80善化县: 南岳市 “宋开庆元年,蒙古兀良合台围潭州,向士壁坚守,闻其后军且至,遣将王辅祐视之,遇于南岳市,大战,蒙古兵少却”。
①即今湖南衡阳市北八十里南岳镇。《宋史·向士璧传》: 南宋开庆元年 (1259),蒙古兀良哈䚟围潭州, “士璧极力守御, 闻后队且至,遣王辅佑率五百人往觇之,以易正大监其军,遇于南岳市,一战有功,潭州围遂解”。
②亦称南岳镇。在今湖南长沙市西岳麓山南。《方舆纪要》 卷80善化县: 南岳市 “宋开庆元年,蒙古兀良合台围潭州,向士壁坚守,闻其后军且至,遣将王辅祐视之,遇于南岳市,大战,蒙古兵少却”。
即昭潭。在今湖南长沙市南昭山西湘江中。《水经·湘水注》: “湘水又北径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谓之湘州潭。”即“昭潭”。
即今黑龙江省抚远县。民国魏声龢《吉林地志》:“绥远县,土名伊力嘎。地当东三省东北之极边。”清宣统元年(1909)置绥远州于此。
在民国间设,属冀县。即今河北冀州市南李瓦窑乡。在江苏省新沂市西北部。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瓦窑,人口4800。相传清乾隆年间,曾在此建窑烧砖瓦盖侍卫府,故名。1949年为瓦窑区,
即今四川马边、屏山县境之中都河上源。《方舆纪要》 卷73沐川长官司 “芭蕉溪” 条下: “黄种溪在司西二十里。源出神木山,下流皆入于马湖江。” 《清一统志 ·叙州府一》: 黄种溪 “在屏山县西北,雷波
西汉置,属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中牟县东。西晋属荥阳郡。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并入阳武县。景明元年(500)复置。东魏天平元年(534)为广武郡治。北周保定五年(565)移治圃田城(今河南郑州市东)
即今江西浮梁县东北石鼓。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2:浮梁县有石鼓汛。
即楼县。 治所在辽宁铁岭县西南懿路村。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改会川守御千户所府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在今四川会理县。二十七年(1394)属四川行都司。辖境相当今四川会理、会东、米易等县地。清雍正六年(1728)废入会理州。明洪武十五年(
即今广东三水市西青岐镇。《元和志》 卷34端州高要县: 青岐镇 “在县东八十五里”。古镇名。在今广东省高要市东。唐属高要县。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置,属辽东都司。始治辽宁辽河西,永乐元年(1403)徙治广宁中屯卫城(即今辽宁锦州市)。清康熙三年(1664)改为广宁府。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初治于辽水西岸,后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