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女山
在今广东南海市北,东距广州市十五里。《宋史·刘鋹传》:开宝四年(971),伐南汉,潘美破英、雄二州,次泷头,刘鋹遣使请和,美挟鋹“过马径,去广城十里,砦于双女山下”。《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南海县:双女山“俗名凤山”。
在今广东南海市北,东距广州市十五里。《宋史·刘鋹传》:开宝四年(971),伐南汉,潘美破英、雄二州,次泷头,刘鋹遣使请和,美挟鋹“过马径,去广城十里,砦于双女山下”。《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南海县:双女山“俗名凤山”。
在今湖北襄樊市(樊城)附近。《三国志·魏书·徐晃传》:刘备军“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关)羽见四冢欲坏, 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即此。
即今山东昌邑县南七十里北孟乡。清乾隆《昌邑县志》卷2有北孟集。因地处孟山之北,故名。1945年为昌南县人民政府驻地。
亦作熙河路。北宋改熙河湟廓路置,治所在熙州 (今甘肃临洮县)。寻改为熙河兰廓路。
东汉改巨平县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市西南五十里。后复为县。
西汉置,属河内郡。治所即今河南汤阴县。《水经· 荡水注》: “县因水以取名也。” 东汉建安十七年 (212) 改属魏郡。东魏天平初并入邺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汤阴县。属河内郡。东汉建安十七年(
西汉置,属渔阳郡。治所在今河北三河市西南。东汉改作潞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北京市通州区北古城村。属渔阳郡。东汉改名潞县。
亦作迷昆州。唐置,为羁縻州,属桂林都督府。治所在夷蒙县 (今广西宜州市西南龙头乡)。北宋属宜州,熙宁八年 (1075) 改置述昆县。唐置羁縻州,治夷蒙羁縻县(今广西宜州市西南)。属桂州都督府。北宋熙宁
在今河北涞水县西。《水经·巨马河注》引《竹书记年》曰:“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水经注》曰:“涞水又东北径西射鱼城东南,而东北流,又径东射鱼城南,又屈径其城东。”认为“穷、射字相类,疑即此城”。
①即翁洲。指今浙江东部舟山岛。宋 《乾道四明图经》 卷7昌国县: 翁山 “一名翁洲。在县东二十五里。《十道四蕃志》 云: 徐堰王居处,城基犹存”。②亦名灵池山。在今广东翁源县东北。明嘉靖《翁源县志》:
1944年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由汶上县运河以西及郓城县东南部地析置,驻曹庄 (今山东嘉祥县西北梁宝寺镇)。1949年改属平原省。1952年复属山东省。1953年撤销,并入嘉祥、梁山二县。旧县名。山东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