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双髻山

双髻山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明一统志》卷17永宁县:双髻山“在县东北二十里。绝顶有双髻并峙,状若髻然”。

②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五侯山。《方舆胜览》卷13兴化军:双髻山“亦名笔架山”。《方舆纪要》卷96莆田县:双髻山“在府东五十里。自西视之,双峰尖耸;自南视之,则五峰并立,故亦名五侯山。又名笔架山,以郡城视之,则三峰如笔架也。积石崚峋,上摩霄汉,顶有涌泉岩,大旱不竭”。

③在今福建永春县北。《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永春县:双髻山“在县北十里,耸结二峰,若双髻。一名朋山”。

④一名双峰。即今福建尤溪县北双髻山。《舆地纪胜》卷133南剑州《景物上》:双峰“一名双髻山。在尤溪县北二十五里。峭壁万仞,如倚双剑于天外”。

⑤在今福建大田县北。《方舆纪要》卷97延平府大田县:双髻山“在县城北。高耸圆秀,双峰并峙,为县主山”。

⑥即今福建福清市西南双髻山。《舆地纪胜》卷128福州《景物下》:双髻峰“福清云峰寺有双髻峰”。《清一统志·福州府一》:双髻山“在福清县西南五十里,上有仙坛,高二丈余,上平如削,宋乾道二年雷震为二,形如双髻,故名”。

⑦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南五十里。《舆地纪胜》卷71沅州:双髻峰“在卢阳”。《方舆纪要》卷81沅州:双髻山“二峰并耸,状如双髻”。

⑧在今广西来宾县西南迁江镇南。《舆地纪胜》卷115宾州:双髻山“在迁江县”。《方舆纪要》卷109迁江县:双髻山“在县南十里,两峰并峙”。

⑨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与武宣县交界处。为紫荆山一支。清咸丰元年(1851),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此。《清史稿·洪秀全传》:太平军据紫荆山,“山前以新墟为门户,后以双髻山、猪仔峡为要隘。巴清德与川楚乡勇出其后,上下夺双髻山”。


古山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北。清咸丰元年(1851年)六月,太平军以新墟、猪仔峡、双髻山为隘。七月,清军攻占猪仔峡后,乘胜夺取双髻山诸隘,即此。


猜你喜欢

  • 战国赵邑。即今河南温县。《史记·平原君列传》:秦围邯郸,邯郸急,邯郸传舍吏子李同率三千敢死之士击秦军,“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正义》:“怀州温县本李城也,李同父所封,隋炀帝从故温城移县于此。”古

  • 中道

    古代中国中原地区至西域交通道路之一。(1)《三国志》卷3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即从今

  • 斛木县

    唐置,属羁縻骋州。治所在今四川金阳县东北。后废。

  • 锦屏县

    ①清雍正五年 (1727) 改铜鼓卫置,属黎平府。治所在今贵州锦屏县东南铜鼓乡。道光十二年(1832) 废入开泰县。②1914年移开泰县于三江镇,改名锦屏县,属贵州镇远道。治所即今贵州锦屏县。因锦屏山

  • 蒲塘场

    唐武德八年 (625) 置蒲塘驿,贞元中改为场,属寻阳县。在今江西德安县。五代杨吴顺义七年 (927) 升为德安县。唐置,治今江西省德安县。属浔阳县。以地有蒲塘得名。五代吴顺义七年(927年)升为德安

  • 北陀山

    在今广西昭平县东南九十里。《方舆纪要》卷107昭平县:北陀山“山高岭峻,登陟艰阻。山后有天池,一名峡口塘。石山对峙,潭水清沏,源常涌不竭。旧为瑶僮出没处。万历中筑城于天池之前,设兵防戍。《里道记》:北

  • 回河镇

    ①金置,属济阳县。即今山东济阳县西南二十里回河镇。②金置,属堂邑县。当在今山东聊城市西堂邑镇附近。

  • 北河庄

    即今河北宁晋县西南十五里北河庄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5宁晋县图:西南有北河庄。

  • 白马义阳郡

    南朝梁武帝时置,属南梁北巴州。治所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北。一说在今苍溪县东北元坝镇。辖境相当今四川阆中、苍溪等市县东北地。西魏恭帝二年(555)改为白马郡。

  • 万和店

    即今湖北随州市北一百一十二里万和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随州北有万和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