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禅台 (臺)
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二十八里繁城回族镇。魏文帝曹丕即位于此。《水经·颍水注》:颍水“径繁昌故县北,曲蠡之繁阳亭也。魏书国志曰: 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坛受禅于是地,改元黄初,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城内有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坛。坛前有二碑。昔魏文帝受禅于此”。《寰宇记》卷7临颍县: 繁昌城“坛前有二碑,一是百官劝进碑,一是受禅碑,并钟繇书”。俗呼繁城碑。
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二十八里繁城回族镇。魏文帝曹丕即位于此。《水经·颍水注》:颍水“径繁昌故县北,曲蠡之繁阳亭也。魏书国志曰: 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坛受禅于是地,改元黄初,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城内有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坛。坛前有二碑。昔魏文帝受禅于此”。《寰宇记》卷7临颍县: 繁昌城“坛前有二碑,一是百官劝进碑,一是受禅碑,并钟繇书”。俗呼繁城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九姓长官司(九姓乡)置,属永宁直隶州。治所即今四川兴文县(中城镇)。民国初属四川永宁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60年撤销,地入叙永县,改县城为中城镇。1983年划属兴文
①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二十里。《汉书·武帝纪》: 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武帝 “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②春秋楚附庸桐国地。在今安徽桐城县北。《汉书· 朱邑传》: “少时为舒
北宋至道三年 (997) 置,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县南)。辖境相当今山东徒骇河东南,山东东明、河南宁陵、柘城县以东地区和江苏西北角。熙宁七年 (1074) 分为东、西二路。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宋州(
南朝梁置,属高州。治所在杜陵县(今广东阳西县)。辖境相当今广东阳西县地。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南朝梁置,治杜陵县(今广东阳江市西)。辖境相当今广东省阳江市一带。隋废。
又作武周川水。即今山西左云县北之十里河, 东流至大同市南入御河。 《水经·㶟水注》:武州川水 “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祇恒舍并诸窟室。……径平城县南,东流注如浑水”。
喀喇沁左翼旗的俗称。治所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公营子。
即今陕西合阳县东南新池乡。清光绪 《陕西全省舆地图》 郃阳县: 南乡大村有新池村。
1937年伪满析瑷珲县置,属黑河省。治所在孙吴街(今黑龙江省孙吴县)。以孙、吴二姓居于此得名。1945年划归黑龙江省。在黑龙江省北部,东北濒黑龙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属黑河市。面积 4454 平方千米
西魏置,治所在阳安县 (今四川简阳市西北)。《元和志》 卷31: 资州 “取资水为名”。北周武成二年 (560) 徙治资阳县 (今资阳市)。隋开皇七年(587) 又徙治盘石县 (今资中县北三里)。大业
①在今四川泸州市西。明 《永乐大典》 卷2218 《泸州志》: 泾滩 “在泸之西十里。其滩两岸绝壁,下流有一石碛,流水浅急。相传诸葛武侯射蛮之地。俗名为赶箭滩”。②亦作泾溪。在今四川长宁县南相岭乡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