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叠彩山

叠彩山

又名桂山、北山、越王山、四望山、风洞山。即今广西桂林市区东北漓江西岸叠彩山。唐元晦《叠彩山记》 云: “山之石纹横布,彩翠相同,若叠彩然,故以为名。” 明崇祯十年 (1637) 徐霞客游此,《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 谓: 叠彩山 “山踞省城东北隅,山门当两峰间,乱石层叠错立,如浪痕腾涌,花萼攒簇,令人目眩,所谓叠彩也”。今山上多唐、宋石刻。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区偏北,为市内风景荟萃之地。相传山多桂树,又称桂山。又因山上有特异的风洞,也叫风洞山。包括四望山、于越山和仙鹤、明月两峰。山层横断,如重重相叠的彩缎,故名。为唐代桂管观察使、诗人元晦开拓。山麓建圣寿寺、流杯亭,山上筑越亭、齐云亭、销忧亭、景风阁、茅斋等,建筑均已无存。建国后进行修整,修建于越阁、叠彩楼、仰止堂、一拳亭、叠彩亭、望江亭、拿云亭等,重新栽植桂树。山南麓有登山古道,登于越阁瞭望漓江景色,历历在目。风洞是叠彩山最奇特之处,南北对穿,仅能过人,前后开敞如厅,前名叠彩岩,后名北牖洞,四季特有清风,清幽别致。叠彩楼四面开敞,绿阴覆盖,明月峰顶,景色迷人。据志书载,五代时,楚王马殷曾建台于此,故名马王台。伫立峰顶,俯瞰全城,山水之美,尽收眼底,古人所谓“江山会景处”即指此。山上有石刻二百三十多件,著名的有唐元晦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记》,宋朱晞颜的《访叠彩岩》诗,明刘台的《叠彩山》诗,清袁枚的《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诗、李秉绶的兰竹画、瞿式耜和张同敞的成仁碑以及《浩气吟》,还有宋代摩崖造像等。


猜你喜欢

  • 金华郡

    南朝陈天嘉三年 (562) 改东阳郡置,为缙州治。治所在长山县 (今浙江金华市)。辖境相当今浙江金华江、衢江流域诸市县地。隋开皇九年(589) 废。南朝梁改东阳郡置,治长山县(今浙江金华市)。辖境约当

  • 茈丘山

    即慈丘山。在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五十里。《水经·比水注》: 澳水 “北出茈丘山,东流屈而南转,又南入于比水”。

  • 独水张庄

    即今河北南宫市西北二十五里独水张庄乡。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4南宫县图: 西北有独水张。

  • 折不拉

    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西五十六里处。藏语意为影子山。是门隅西部通往不丹的交通要道之一。

  • 高台 (臺) 县

    清雍正二年 (1724) 改高台千户所置,属甘州府。治所即今甘肃高台县。七年 (1729)改属肃州。民国初属甘肃安肃道。1927年直属甘肃省。

  • 伊阙关

    东汉中平元年(184)置,属八关都尉。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五里。为洛阳南面门户。以伊阙为名。《后汉书·灵帝纪》 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即此。后废。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伊阙山上。东汉中平

  • 弩滩

    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黔江中。《方舆纪要》 卷108桂平县: 弩滩在 “府西北五十里。当大藤峡口,水涌而迅,势如发弩,因名。嘉靖五年,藤峡以北瑶酋侯胜海居弩滩为乱,指挥潘翰臣诱杀之”。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 奚公山

    在今山东枣庄市西。《元和志》 卷9滕县: 奚公山 “在县东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车于此”。

  • 松桃县

    1913年改松桃厅置,属贵州镇远道。治所即今松桃苗族自治县。1923年直属贵州省。1956年改设松桃苗族自治县。旧县名。1913年改松桃厅置,治今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镇。1956年撤销,改设松桃苗

  • 湖熟镇

    宋置,即今江苏江宁县东南湖熟镇。汉、晋为湖熟县治。1950年曾在附近发现商周时期青铜文化遗址,后被命名为 “湖熟文化”。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部,跨秦淮河支流句容河两岸,南邻句容市。面积109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