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台湾省

台湾省

清光绪十三年(1887)置,治台湾府(今台湾省台中市)。在首府未建成前,先以台北为施政中心。辖境相当今台湾省。光绪二十年(1894)以台北府为台湾省会。二十一年(1895)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复置台湾省。省府在台北市,1957年迁至南投县。


简称台。在中国东南部,东海和南海之间,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省相望,东临太平洋。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和绿岛、兰屿、彭佳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面积3.6万平方千米。人口 2221 万,居民以汉族为主,占97%;少数民族有高山族。省会台北市。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在远古时代,台湾就和大陆相连,后因地壳运动分隔成岛。秦、汉以后有关台湾的记载已很具体。魏、晋、南北朝时称“夷洲”,隋、唐、两宋时期称“流求”。南宋时,澎湖隶属于福建路晋江县,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派水军驻守。元称“流球”或“瑠球”,至元末设巡检司。明天启四年(1624年)和六年,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别侵入台湾。明末,郑成功驱逐侵略者,收复台湾。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明代诸书称“小琉球”。大陆沿海商船至南部海湾登岸,与称作“大员”(读如台窝湾)的平埔人交易,称此地区为“大员”,音转为“台员”、“大湾”、“台湾”,成为南部沿海通称。清设台湾府后,台湾始逐渐成为全岛名称。光绪十三年(1887年)改台湾行省。1895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归还中国。台湾山脉纵贯南北。玉山(3997 米)为中国东部最高峰。西部多冲积平原。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24℃(山地除外),1月平均气温15~20℃,7月平均气温 28℃ 左右。年降水量丰富,一般为 1500~3000 毫米,北部的火烧寮曾超过 8000 毫米,是中国降水最多之地。夏、秋两季多台风。浊水溪、大甲溪等水力资源丰富。林地占全岛面积二分之一,盛产樟木、红桧、扁柏等。矿产以煤、石油、天然气、铜、金、银、锰为主。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工业。特产天然樟脑和香茅油。农产以稻、甘蔗、茶叶、水果(香蕉、菠萝等)为主。沿海有渔、盐之利。铁路有台湾纵贯铁路和台东铁路等。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多所。主要城市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基隆、新竹、嘉义。名胜古迹有日月潭、北投温泉、阳明山、北港妈祖庙等。


猜你喜欢

  • 大士阁

    俗称四牌楼。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山口镇南十二里永安村内。始建于宋,明洪武初重建,历有修葺,仍保持明代风格。为楼式亭阁,铁木穿斗结构、两阁两连,双檐、歇山顶。雄伟壮观。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亢父

    战国齐地。在今山东济宁市南五十里。《战国策·齐策一》:苏秦谓齐宣王曰:“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得过也。”即此。秦置亢父县。战国

  • 宁川堡

    ①北宋元符三年(1100)置,属乐州。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北。《宋史·地理志》 乐州宁川堡:“元符二年收复,三年赐名,寻弃之。崇宁二年,再收复。”后废。②北宋置,属府州。在今陕西府谷县地。《宋史·地理志》

  • 王城山

    一名方城山。又名方岩。在今浙江温岭市西北。宋《嘉定赤城志》卷20黄岩县:王城山“在县南七十五里。石累叠如城,本名方城山……天宝六年改今名”。

  • 贵州省

    明永乐十一年 (1413) 分湖广、四川、云南三布政司地置贵州布政司,治所在贵州宣慰司 (今贵阳市)。辖境相当今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清为贵州省。治贵阳府 (今贵阳市)。康熙四年 (1665) 将四川的乌

  • 巴中郡

    南朝梁置,属万州。治所在新安县(今四川开江县东北沙坝场)。西魏恭帝二年(555)改为巴渠郡。

  • 五老山城

    即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东北五女山城。(明)朝鲜郑麟趾《高丽史·恭愍王世家》二十年九月辛亥条:“遣西京都万户安过庆、安州上万户李珣往伐五老山城。”即此。

  • 野狐桥寨

    在今甘肃岷县西四十里。《明一统志》卷37岷州卫 “曹家寨” 条下: “自是而西又有中寨、野狐桥、冷地峪三寨。”

  • 宁溪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属茶陵卫。即今湖南蓝山县西南二十里所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置,治今湖南省蓝山县南所城。属茶陵卫。清废。

  • 小竺山

    一名小竹山。在今山东胶南市东北。《明史·河渠五》:“考《胶莱地图》,薛岛西有山曰小竺,两峰夹峙。”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