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京县
①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改岭西县置,为吐京郡治。治所即今山西石楼县。隋开皇初属隰州,十八年(598)改为石楼县。
②东魏武定三年(545)置,属武州。治所在雁门川(今山西繁峙县西)。北齐废。
古县名。(1)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岭西县置,治今山西省石楼县。为吐京郡治。隋开皇初属隰州,十八年(598年)改名石楼县。(2)东魏武定三年(545年)置,治雁门川(今山西繁峙县西)。属汾州。北齐废。
①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改岭西县置,为吐京郡治。治所即今山西石楼县。隋开皇初属隰州,十八年(598)改为石楼县。
②东魏武定三年(545)置,属武州。治所在雁门川(今山西繁峙县西)。北齐废。
古县名。(1)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岭西县置,治今山西省石楼县。为吐京郡治。隋开皇初属隰州,十八年(598年)改名石楼县。(2)东魏武定三年(545年)置,治雁门川(今山西繁峙县西)。属汾州。北齐废。
又作大隗镇。即今河南新密市东南二十四里大隗镇。《金史·地理志》 作“大騩镇”。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南,将军澳屿北约一里。清高拱乾 《台湾府志》 卷1: 狗沙屿 “鱼名狗沙,此屿最多,故名”。
即今广西宾阳县东梁村,接贵港市界。明置巡司于此。村名。在海南省琼海市西北部。属万泉镇。人口500。清末从广东高州府吴川县迁此,为林氏单姓居住,取名梁村。盛产甘蔗,素有“甘蔗村”之称。有公路接嘉岭公路。
即新和硕特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布尔根一带。
明洪武六年 (1373) 改台蓬若洞住溪等处长官司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即今贵州岑巩县。二十五年 (1392) 废。永乐十二年(1414) 复置,属思州府。清乾隆间废。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二十
在今湖南临武县南十五里。《明一统志》卷64衡州府:秀岩“东北有穴通明,石乳结聚。下有两穴,水出其左为大溪,流二百余步,复入右穴”。《清一统志·桂阳州》:秀岩“岩石天成,门奥俱备。中平旷,可坐数百人。四
①在今山东章丘市西南。《寰宇记》卷19章丘县:“平陵王墓在县东北二里,高三丈。按《汉书》文帝十六年封齐悼惠王子为齐孝王,景帝三年孝王与吴、楚反, 自杀,葬于此。墓在危山之顶。”②亦曰峗山。在今山东东平
五代后蜀皇帝的陵墓。史称 “和陵”。在今四川成都市北郊十四里磨盘山南麓。在四川省成都市北郊磨盘山麓。为五代后蜀皇帝孟知祥墓,称和陵。1971年发掘。用青石砌成三个并列的穹窿顶,构成墓室,结构独特。主室
清置,属白水县。即今陕西白水县东十里冯雷镇。在陕西省白水县南部。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冯雷,人口 2610。明洪武年间以冯、雷两姓得名。清代曾设镇。1949年设冯雷乡,1961年
即今广东三水市北南边镇。清光绪 《广州府志》 卷69墟市: 三水县有 “南边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