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川路
即碉门路、夔松路。唐、宋雅州通吐蕃三路之一。即从今四川雅安市西北行,溯天全河而上,越马鞍山或二郎山,西至康定县。《寰宇记》 卷77雅州严道县: “和川路在县界,西去吐蕃大渡河五日程。从大渡河西郭至吐蕃松城四日程。羌蛮混杂,连山接野,鸟路沿空,不知里数。”
即碉门路、夔松路。唐、宋雅州通吐蕃三路之一。即从今四川雅安市西北行,溯天全河而上,越马鞍山或二郎山,西至康定县。《寰宇记》 卷77雅州严道县: “和川路在县界,西去吐蕃大渡河五日程。从大渡河西郭至吐蕃松城四日程。羌蛮混杂,连山接野,鸟路沿空,不知里数。”
在今江西玉山县东。《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玉山县: 草平驿在 “县东四十五里,亦名草平镇。明初陈友谅遣将寇广信,据草平镇,遏浙东援兵是也”。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南雄州置,属海北广东道。治所在保昌县 (今广东南雄县)。辖境相当今广东南雄、始兴二县地。明洪武元年 (1368) 改为南雄府。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南雄州置,治保昌
金改黄龙县置,为隆州治。治所即今吉林农安县。元废。古县名。金置,治今吉林省农安县。先后为隆州、隆安府治。元废。
西魏大统四年 (538) 置,属宁夷郡。治所即今陕西礼泉县南十里新畤坊。北周明帝元年(557) 省入宁夷县。古县名。北魏置,治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属咸阳郡。西魏属宁夷郡。西魏末属秦郡。北周废。
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淮河中,西对邵阳洲。《梁书· 曹景宗传》: 天监五年 (506),“魏托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诏景宗顿道人洲,待众军齐集俱进”。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
即台湾铁路淡水线。从台北至淡水。全长21.2公里。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动工修建,次年通车。
又名邹家口。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黄河渡口。《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龙德三年(923),“王彦章弃邹口复至杨刘”。
即今广东连平县西南隆街镇。清光绪 《广东舆地全图》: 连平州西南有隆兴墟。
在今台湾省新竹县北。《清一统志·台湾府》:竹堑溪“在彰化县中港溪之北。源出大山中,西流经竹堑社北,又西入海”。
西汉元朔四年(前125)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邓州市东。西晋废入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