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公岭
亦名大关山。古名邛来山。即今四川荥经县与汉源县交界之大相岭。西北—东南走向,蜿蜒百余里,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为青衣江与大渡河之分水岭。《明一统志》卷72雅州:大相公岭“在荣经县西一百里。相传诸葛亮征西南夷经此,上有诸葛亮庙”。
亦名大关山。古名邛来山。即今四川荥经县与汉源县交界之大相岭。西北—东南走向,蜿蜒百余里,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为青衣江与大渡河之分水岭。《明一统志》卷72雅州:大相公岭“在荣经县西一百里。相传诸葛亮征西南夷经此,上有诸葛亮庙”。
①即今广西临桂县西南两江镇。明设两江口巡司。清改设两江堡,有把总驻防。②即今广西荔浦县北双江镇。清有把总驻守。
即古㶟余水。 亦名榆河。 即今北京市东北温榆河。源自居庸关,南流经昌平县西至沙河镇为其上游北沙河,东南经顺义县至通县北入北运河。《汉书·地理志》 上谷郡军都县: “温余水东至路,南入沽。
又作长景门。北宋东京城外城北面东起第一门。在今河南开封市。《宋史·钦宗纪》: 靖康元年 (1126),“金人攻通津、景阳等门”。又作长景门。北宋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市)外城北面东起第一门。《宋史·钦宗纪
①北魏置,属朔州。治所在太平县(今山西宁武县东北)。北周废。②北齐改神武郡置,治所在神武县(今山西神池县东北)。北周废。(1)北魏置,治太平县(在今山西寿阳县北)。后废。(2)北齐改神武郡置,治神武县
战国赵邑。在今河北武安市西南。《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赵奢救阏舆,“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又 《赵世家》: 赵王迁三年 (前233),“封 (李) 牧为武安君”。即此。秦置武安
亦作棘里亭。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左传》: 昭公十年 (前532),陈桓子召公子山 “而反棘焉”。杜注: “棘,子山故邑。齐国西安县东有戟里亭。” 《括地志》 以为即古画邑。
南朝梁建,在今安徽怀远县南荆山与涂山之间。《梁书·康绚传》: 天监十三年 (514),“于钟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以筑土,合脊于中流。……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
明时云南省以昆明为中心,分为迤东、迤西两部分。迤东包括今滇东及滇南,迤西即滇西。清初置迤东、迤西两道,乾隆时分迤东道为迤东、迤南两道,迤南专辖滇南,合称三迤。明时云南省以昆明为中心,分迤东、迤西两部分
即今河南新县西北三十一里陡山河乡。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1: 同治三年 (1864) 四月,太平军自向家店等地,退走 “陡山河保”。
在今湖南岳阳市东。《方舆纪要》 卷77岳州府巴陵县 “刘备城” 条下: “又陶侃城,在府东八里。侃镇巴陵时所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