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社山
即修觉山。在今四川新津县南,当邛崃水(南河)注入岷江处。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李冰“又通笮道文井江……与蒙溪分水白木江会武阳天社山下,合江”。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犍为太守李严“乃凿天社山,寻江通车道、省桥,梁三津,吏民悦之”。《元和志》卷31新津县:“天社山在县南三里,在成都南百里。北枕大江,南接连岭,每益土有难,人多依焉。”
即修觉山。在今四川新津县南,当邛崃水(南河)注入岷江处。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李冰“又通笮道文井江……与蒙溪分水白木江会武阳天社山下,合江”。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犍为太守李严“乃凿天社山,寻江通车道、省桥,梁三津,吏民悦之”。《元和志》卷31新津县:“天社山在县南三里,在成都南百里。北枕大江,南接连岭,每益土有难,人多依焉。”
即特默图池。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苏米图敖包。又作特默图池。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克托旗与乌审旗交界处。
即三角山。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与霍山县、六安市连界。《隋书·地理志》:庐江郡开化县有多智山。《寰宇记》卷126舒城县:三角山“一名多智。其山出水,以润益生人。又饮之聪明博敏,故曰多智”。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姚安中屯守御千户所,属楚雄卫。治所即今云南大姚县。清康熙七年(1668)废。
即今湖南安化县东三十二里资水南岸江南镇。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安化县图:县(旧治在今县东南梅城镇)西北有江南市。
即今山东鱼台县西旧城。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在今陕西三原县东南太白渠上。《资治通鉴》: 唐至德二载 (757),郭子仪 “使将兵赴凤翔。庚寅,李归仁以铁骑五千邀之于三原北,子仪使其将仆固怀恩……伏兵击之于白渠留运桥,杀伤略尽,归仁游水而逸”。在
一名莲花池。在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普济寺前。清许琰 《普陀纪胜》: “海印池在普济寺前……广十余亩。东西各有桥,筑桥成堤,故分三池,中涵清波,湛泓如镜。四山林石倒影。窥之如画。”
一作龙舟峪关。在今山西祁县东南六十里北关村。《方舆纪要》 卷40祁县: 隆州谷关 “县东南九十里,南通沁州,北通徐沟县,西壁皆山,道傍有水,即胡甲水也。洪武三年置巡司戍守。亦曰隆州谷北关”。
南朝梁大同三年 (537) 建,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北。唐宋之问有 《游称心寺》 诗。梁大同三年(537年)建。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北。
指今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民国二十年《东北年鉴》:“所谓东省,即指奉、吉、黑而言之。”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与俄签订东省铁路公司合同,首始用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