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则喀曼定
又作拉则卡门定。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西北三十四里处。藏语意为山顶房屋。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为门隅三十二错、定(错、定是当地的一级行政区划) 之一。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又作拉则卡门定。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西北三十四里处。藏语意为山顶房屋。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为门隅三十二错、定(错、定是当地的一级行政区划) 之一。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隋开皇十八年 (588) 改武平县置,属陈州。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西五十八里鹿邑城。大业初属淮阳郡。唐属亳州。元徙治今鹿邑县。明属归德府。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在河南省东部,东临安徽
又作坯。西周地名。因大伾山而名。在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西北。《競卣》铭云:“正月辛丑既生霸,在坯”(《殷周金文集成》5425)。古邑名。西周邑。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
隋开皇六年 (586) 置,属卫州。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北。大业初属汲郡。唐武德初废。古县名。隋开皇六年(586年)置,治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先后属卫州、汲郡。唐武德初废。
一作悬壶城。即今河南汝南县治。《水经·汝水注》: “汝水又东径悬瓠城北。……形如垂瓠。” 故名。东晋、南北朝时,为南北军事要地。东晋为汝南郡治。南朝宋又为上蔡县治。隋、唐置豫州及蔡州于此。大历八年 (
即唐东都明堂。在今河南洛阳市中州路与定鼎路相交处的东北角。据《资治通鉴》载:唐则天后垂拱四年(688),“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物;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
即开林山。在今湖北谷城县北四里。《水经·沔水注》: “沔水又南径阙林山东,本郡陆道之所由。” 《隋书·地理志》 襄阳郡谷城县: “有阙林山。”
唐方镇名。至德元年(756)置兴平节度使,永泰初改为凤翔节度使。治所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领岐、陇、金、商、秦五州,相当今甘肃秦安县以东,陕西凤翔、陇县以至商县、安康等县市地。金废。唐、五代方镇名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北七里。《魏书·西域传》: 悉万斤国“都悉万斤城,在迷密西。……其国南有山,名伽色那,山出师子。每使朝贡”。《新唐书· 西域传》: “康者,一曰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万
①或作德江。在今贵州思南县东南一里。《明史·地理志》 思南府安化县:“东南有水德江,即乌江之分流……下流亦入于涪陵江。”②即今贵州、四川二省之乌江。《方舆纪要》卷69彭水县:水德江“在县东南。其上源即
东魏武定八年(550)分僮县置,属武原郡。治所在江苏邳州市北艾山东北。因艾山为名。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