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文州

文州

①北周明帝二年(558)置,治所在葭芦郡(或名芦北郡,今甘肃文县西南)。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初复置文州,移治曲水县(今文县西五里白水江南岸)。天宝元年(742)改为阴平郡,乾元元年(758)复改文州,建中三年(782)移治今文县。辖境相当今甘肃文县一带。宋端平后乱废。元复置,属图沙玛路。明洪武四年(1371)降为县。地处陇、蜀之间,岩陡谷深,径路悬绝,有阴平道,为入蜀捷径。

②隋大业十二年(606)置,治所在延川县(今陕西延川县)。唐武德二年(619)改置基州。

③唐武德三年(620)于鲁邱堡置文州及药城县(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四年(621)文州废为文城县。

④五代梁开平初改成州置,治所在同谷县(今甘肃成县)。后唐同光初复改为成州。

⑤北宋置,为羁縻州,属宜州。治所在思阳县(在今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盘阳)。大观元年(1107)废为绥南砦。南宋绍兴四年(1134)复置文州。元属庆远南丹安抚司。明洪武十二年(1379)废。


(1)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置。治建昌县(隋改长松县,今文县西南)。隋大业初废。唐初复置,移治曲水县(今文县西南,建中中移治今文县)。辖区约当今甘肃省文县一带。属剑南道。北宋属利州路,南宋末废。元复置,以州治曲水县省入,属宣政院辖地脱思麻宣慰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为县。地处陇、蜀之间,为由陇入蜀捷径。(2)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大观元年(1107年)废为绥南寨。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复置,辖今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一带。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废。


猜你喜欢

  • 塔儿河卫

    明永乐、宣德年间 (1403—1435) 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吉林镇赉县东南洮儿河流域。后废。约明永乐初置,治所今址不详,辖境约今吉林省洮儿河流域。后废。

  • 勐 (猛) 赖

    在今越南莱州省黑河北岸的勐赖。清代为建水州辖十五勐之一,雍正四年 (1726) 设掌寨。

  • 木龙洞

    在今广西桂林市伏波山。《方舆纪要》卷107临桂县:木龙洞“在城东癸水门外。《志》云:洞北去伏波岩四百步许,西望叠彩岩百步许,孔道通行,如砥如矢,驱车飞盖,绰然有余,旁复有小洞相通”。

  • 葭芦郡

    即芦北郡。治所在建昌县 (今甘肃文县西南)。《北史·氐传》 作葭芦郡。

  • 河源郡

    隋大业五年 (609) 置,治所在赤水县(今青海兴海县东南黄河西岸)。辖境相当今青海共和、兴海、同德、贵南、玛沁等县地。隋末地入吐谷浑,废。唐贞观十年 (636) 曾封吐谷浑王诺曷钵为河源郡王。隋大业

  • 白笴陂

    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南。唐李白有《游秋浦白笴陂》诗:“何处夜行好?月明白笴陂。”

  • 龟兹镇

    唐安西四镇之一。贞观二十二年(648)置,在今新疆库车县。《旧唐书·西戎传·龟兹国):“太宗既破龟兹,移置安西都护府于其国城,以郭孝恪为都护,兼统于阗、疏勒、碎叶,谓之四镇。高宗嗣位,不欲广地劳人,复

  • 迁辽县

    辽太平十年(1030)置,属上京临潢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附近。《辽史·地理志》:迁辽县在“京东北”。今上京故城址东北三合堂村,有辽代聚落、古城遗址,当是迁辽县。金废。古县名。辽太平中置

  • 欢喜岭

    ①在今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东六里。《方舆纪要》卷17抚宁县:欢喜岭,“一名凄惶岭。言戍辽者去而悲,还而喜也”。古为关内外驿路必经之地。《明一统志》卷25辽东都司:欢喜岭“在广宁前屯卫西七十五里”。②即今

  • 石羊关

    ①元至正六年(1346)置,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成镇东二十里。《清一统志·河南府二》 引《县志》称:“关据岭上,颍水合流,至此汇为巨浸而出,道路险隘,关口陡峻。”②在今湖南武冈县东北二十五里石羊桥。《